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6-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香港金融保卫战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的外汇储备为928亿美元,是全球第三大,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1998年8月下旬,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对国际炒家予以反击,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1998年8月28日,香港全天成交额达到790亿元港币,创下当时的记录。香港政府全力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收盘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
事件回顾与经过:
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予以反击。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准备与之一决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货指数的结算日,特区政府与炒家爆发了大决战。面对排山倒海的卖盘,地毯式的轰炸,特区政府顶住了国际金融炒家空前的抛售压力,毅然全数买进,独立支撑托盘,最终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卫了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经济安全与稳定。在保卫战爆发前夕,香港不仅自身拥有8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且身后还有中央政府12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两者相加超过日本的2080亿美元,居当年世界第一位。
兵临城下 将至壕边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像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而事实已经证明,在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有利条件。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据说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总金额约400亿美元的买入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
声东击西 兴风作浪
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获暴利。
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当恒生指数攀升至8000点高位的时候,对冲基金大举沽空恒指,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仓头寸。对冲基金之所以建立恒指空仓,是因为它们预计港股在受到冲击后恒生指数必然会大幅下跌。而恒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每点50港元,也就是说,若建的是空仓,恒生指数每下跌一个点,就可以给做空者带来50港元的利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开启了香港的新时代。但是,对国际炒家而言,这正好为他们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香港的未来何去何从,香港的经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故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没谱。而恒生指数代表香港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香港经济、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只要能动摇恒生指数,就能打击人们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恒生指数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广大投资者盲目恐慌,从而到达坐收渔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众 浑水摸鱼
国际投机者在证券市场上大手笔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压恒生指数,使恒生指数从1万点大幅度跌至8000点,并直指6000点。在山雨欲来的时候,证券市场利空消息满天飞。
1998年8月初,投机者大肆宣扬人民币将贬值10%,其中,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人民币左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想借此来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其目的仍是为了其狙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其手段真可谓无所不用。
1998年8月12日,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炒家们趁机大肆造谣,扬言“港币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40%”,“恒指将跌至4000点”云云。其目的无非是扰乱人心,制造混乱状态,然后趁机浑水摸鱼。8月13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300点,跌穿6600点关口。在压低恒生指数的同时,国际炒家在恒指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淡仓。恒生指数每跌1点,每张淡仓合约即可赚50港币。而在8月14日的前19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就下跌2000多点,每张合约可赚10多万港币,收益之高令人震惊!
洞察其奸 港府迎战
国际炒家在泰国、马来西亚的胡作非为,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可谓来者不善。在分析、研究亚洲其他市场形势后,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香港政府决定调巨资迎战这些疯狂的国际炒家。这是一场以金钱、智慧和魄力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无论是挑战者,还是应战者,都深知其成败所蕴含的利益与风险。在1998年7、8月间,投机者就大肆宣扬人民币将大幅贬值,以致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元人民币的水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声东击西”的招数,旨在借此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目的仍是为狙击港元创造条件。
出其不意 首战告捷
1998年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过去被动做法,运用香港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水平上,银行同业市场拆借利息也仅略有上升。
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仅照单全收,而且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从而起到了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难免。
1998年8月7日,因已公布中期业绩的一些蓝筹股业绩不佳,导致股市大幅下跌,令恒生指数全日下跌212点,跌幅为3%。在此后的7日至13日这几个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继续采用吸纳港元的办法,以稳定同业拆息并进而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但由于炒家在股票市场上大肆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还是跌到了6600点附近的低位。
1998年8月13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点后,港府组织港资、内地资金入市,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投机炒家要打压指数以配合做空期指,港府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者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约无法于8月底之前如数套现。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国际炒家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高于投资炒家7500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得初步胜利。当日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
1998年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参与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为了维护港元,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与炒家进行直接对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银、获多利、和升等多家证券行指示,大手吸纳恒生指数蓝筹股,表示不惜成本,务求将8月期指抬高600点。香港政府一反以往“积极不干预”政策,给投机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击。代行中央银行职权的金融管理局,直接入市干预期货股票市场,这在全球开放型资本市场上尚属首次。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令市场为之一惊。
接着,投机炒家鼓动如簧之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攻击港府的舆论大战。与此同时,炒家们并不愿意俯首称臣,他们又一次玩起了“声东击西”的鬼把戏———于8月16日迫使俄罗斯宣布放弃保卫卢布的行动,造成8月17日美欧股市全面大跌,以期“围魏救赵”冲击恒生指数。然而,使他们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在收市时只微跌13点。
攻城略地 乘胜追击
初战得手,并不意味对手会弃城投降,因为离期指合约的交割还有时日,港府明白恶战还在后头。
从8月25日开始直至28日,双方展开了转仓战,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国际炒家为投机付出高额代价。
8月27日和28日,投机炒家在股票现货市场倾巢出动,企图将指数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时,经过几天惊心动魄的大战,在期货市场上将8月合约价格推高到7990点,结算价为7851点,比入市前高1200点。8月27日、28日,港府将所有卖单照单全收,结果27日交易金额达200亿港币,28日交易金额达790亿港币,创下香港市场最高交易纪录。
但投机炒家并不善罢甘休,他们认为港府已经投入了约1000亿港元巨资,资金压力与舆论压力使其不可能长期支撑下去,因而决定将卖空的股指期货合约由8月转仓至9月,想与港府打持久战。从8月25日开始,投机炒家在8月合约平仓的同时,大量卖空9月合约。与此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的基础上乘胜追击,使9月合约的价格比8月合约的结算价高出650点。
这样,投机炒家每转仓一张合约要付出3万多港币的代价。投资炒家在8月合约的争夺中,完全败走麦城。
生死决战“8·28”
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操控香港金融市场的第10个交易日。双方经过前几个交易日的激烈搏杀后,迎来了首次决战。
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日成交量历史最高纪录。
下午开市后,抛售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指和期指始终维持在7800点以上。
1998年8月28日,对于众多国际炒家来说,是一个心痛的日子。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预以来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针对炒家们惯用的汇市、股市、期市的主体性投机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胜利。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在此之前,炒家们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仓。这样一来,即使它们转仓,成本亦很高,一旦平仓,则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乘胜追击 大获全胜
“8·28”之战,港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对国际炒家来说,期指转仓是可行性选择,更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因此,对香港特区政府来说,“8·28”之战也只能算是阶段性胜利。港府决定,在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
1998年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大受限制。当日恒生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加上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趋稳等一系列因素,使投机炒家的资金、换汇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期指合约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至此,国际炒家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自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约13%,金额大大超过了1993年“英镑保卫战”中,英国政府动用77亿美元与国际投机者对垒的规模,堪称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后 人 评 价
1.发生过程
(1)泰国金融危机过后,索罗斯开始冲击港币。在香港市场上以隔夜回购等方式募集港币并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出港币买入美元。是港币贬值。前后共冲击三次。
(2)由于外汇市场港币贬值导致香港股市的恒生指数大盘下挫,索罗斯等投机者在股市大量卖出股票指数看跌期货。
(3)香港出现了汇率下跌,股市下跌。经济停滞。
(4)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 曾荫权,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动用政府基金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港币抛出美元,在股市上注资托市。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5)朱镕基总理表态中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
(6)中国在美国抛售美国政府国债美国证券市场下挫。
(7)投机炒家三次冲击未果,撤出了香港。转向韩国。
2.原因
(1)泡沫经济;
(2)索罗斯投机;
(3)货币人为高估;
(4)经济政策错误;
(5)过早开放金融市场;
(6)在美国政府操纵下,投机者冲击亚洲经济;
(7)亚洲连续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次周期性调整。
(8)中国论
补充:
- 1998年的 3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朱镕基在回答凤凰卫视的女记者吴小莉提问金融危机如果使香港出现困难,中央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帮助支持时,朱镕基回答:“中央政府高度评价特区政府采取的对策,也不认为香港今后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如果在特定情况下,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
- 1998年8月5日,在美国股市大跌、日元汇率重挫的配合下,对冲基金开始对港元发动第四次冲击(前三次冲击未果)。香港政府更於8月15日宣布动用外汇储备於股市及期指市场入市,打击炒家操控市场的行为。最终以近1180亿港元(约150亿美元)大量购入港股,炒家撤退。
- 当时香港并未动用或者请求动用中央任何外汇储备,事实上1997年10月底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的外汇储备高达91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口627万(96年普查数据)。政府财政盈余,没任何外债。
- 98年中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二 1449.5亿美元。
港府所买的股票,最后打包做基金出售,第一批买到的市民都赚的钱。
其他参考文章:《回顾香港金融风暴细节》来源:885财经 时间:2017-07
1、做空背景:香港经济本身的脆弱性较大
1970-1990年,香港经济腾飞的二十年。1974年,发达国家逐渐从石油危机中走出,经济全面复苏,香港不断承接日本等的产业转移,经济和房地产不断发展。1980年后,香港又从内地改革开放中获得持续的经济推动力。90年代,香港的转口贸易和金融业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1997年香港实际GDP增速达到5.1%,财政盈余占GDP的比重为6.3%,通货膨胀虽然较高,但已经连续三年下降。但是,香港经济却在一片繁荣中早已产生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飞速发展了20年,银行存款增加了81倍,居民财富开始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推高资产价格泡沫。
1991-1997年,香港房价上涨了4倍。房地产行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1997年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26.8%。由于香港在19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率较高,居民往往用房产作为对冲通货膨胀的手段。外资的大量涌入也助推香港房价上涨,香港房价从1991年到1997年泡沫爆破前夕上升了4倍,其中在1995年10月到1997年10月,香港的房价平均上涨80%。
1995年-1997年8月,恒生指数上涨了1.4倍。股市方面,由于居民财富与国际游资的疯狂炒作,恒生指数从1995初到1997年8月两年半时间里上涨了1.4倍,涨到了16673点的历史最高位。相对比的是,多家蓝筹公司公布的中期业绩令人失望,基本面的颓势和股市的高涨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汇率的优缺点:有助于稳定汇率预期,但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联汇减少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但同时也有缺点:首先,基础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的国际货币作为准备金,但M1和M2量远大于M0,如果公众失去信心,很容易产生换汇挤兑风险。其次,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能力。
1994年,美国进入加息通道,资本流出压力加大。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开始加息抑制通胀,这导致热钱纷纷回流美国。原先受益于热钱流入,享受经济和资产价格繁荣的东南亚各国普遍面临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的压力,被国际对冲基金觊觎。
2、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及其演变
20世纪早期及以前,香港采用银本位制度。1934年,由于美国开始以一个非常高的价格买入白银,导致香港及中国大量流出白银。于是,两地政府都放弃了银本位。1935年,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将港币与英镑挂钩。如果一家获得货币发行权的银行想要发行货币,它必须用英镑按照固定汇率从外汇基金购买负债证明书,并以负债证明书作为发行货币的基础。
同样,如果货币当局准备减小货币发行规模,就从银行手中购回负债证明书。香港实行钉住英镑的制度持续了超过30年。1972年7月,因为英镑的一再贬值,迫于压力,港元放弃了与英镑的挂钩,转而与美元挂钩。但是与美元挂钩没有坚持多久,就因为美元的贬值和资本的流入,导致港元在1974年放弃联系汇率制,开始施行浮动汇率制。
1983年10月,由于港币的大幅贬值,联系汇率制度以“稳定计划”的形象再次被推出,一直沿用至今。
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2003年底到2005年期间,由于美元疲弱,同时市场估计人民币升值及香港经济强劲复苏,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港元利息均低于同期美元利息,仍无明显的资金流出。为了加强利率调节功能,金管局于2005年推出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强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强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的汇率把美元兑换为港元;将弱方兑换保证的汇率定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兑换范围内(即7.75~7.85之间)进行符合货币发行局原则的市场操作。
3、1998年港府与索罗斯激战的原理及过程
联系汇率运行原理:联汇是固定汇率制度的一种,基础货币发行以100%的美元比例作为准备金,且承诺本地货币与某一国际货币(通常为该国的储备货币)之间可以以固定比率自由兑换。当在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下,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基础货币的发行也增多,随之国内的物价升高、利率降低,这样就对抵消了之前的资金流入,国际收支顺差减小。反之亦然。
做空原理:利用联汇的运行原理,事先沽空恒指期货,然后在外汇远期沽空港币。根据联汇运行原理或利率平价理论,港币远期汇率的下跌必然导致利息率的上升,而利息率的上升将导致股市下跌,从而使早已沽空恒指期货的炒家获利。具体来说:(1)预先囤积大量港元,为以后冲击外汇市场充分准备,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以后临时筹集港元时成本过高。(2)通过借贷安排囤积大量恒生指数成份股现货,为以后在股票现货市场上抛空作充分准备,同时准备在恒生指数下跌时再低价平盘,获取暴利。(3)大量抛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期待在恒生指数下跌后再低价买回合约平仓,获取暴利。
1998年港府与索罗斯激战过程:
第一步,空头储备弹药。索罗斯1998年上半年利用香港低息借入超过2000亿的港币,6-7月建立大量恒指空单头寸。
第二步,空头发起进攻。8月5、6日,索罗斯等抛售400多亿港币,香港金管局照单全收,将港币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7.75港币之上,并将买入港币存入银行体系,稳定同业拆借率,银行同业拆息率只上升了2%至3%。令国际炒家大失所望。
第三步,港府在外汇、股市、期货市场全面迎战。8月7日,恒指因蓝筹中报不佳大跌3%。国际炒家继续抛售,金管局照例买进。港股维持在7000点以上大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当天表示:“我们绝对有能力与决心维持联系汇率,我们一定做得到。”7-12日港府持续吸纳港币,稳定拆借率稳定股市。索罗斯等大肆砸盘,恒指终跌至6600点。
8月13日,港府组织内地资金入市,展开8月期指合约争夺战。港府悄悄入市大量买入炒家抛出的合约,将期指由入市前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高于索罗斯等7500点的平均建仓位。
14日一开市,香港金管局首次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进蓝筹股票和期票,同时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夹攻国际炒家,使其知难而退。港府甚至向香港中银等券商发出指示,不惜成本地吸纳恒指蓝筹,务求将8月期指抬高600点。市场估计当日约动用40亿入市,恒生指数收盘于7224点,劲升564点,升幅达8.47%。索罗斯等遭受初步重创。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和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当天分别发表声明重申坚定的立场。18日,港府保留实力,指数窄幅波动,市场仅微跌14点,以7210报收。19日外汇基金继续入市,指数攀升412点,以7622报收。20日大市于高位7900点遇到初步阻力,而港府买盘亦稍为收敛,指数于7742报收,升120点。
21日外汇基金入市未见积极,八大外资亦于尾市联手,使期指尾市狂泻200点,指数当日回软,以7527报收,跌215点。8月24日,为了打破炒家压迫恒生指数下降套利的计划,港府重组实力,主动出击,动用50亿港元入市干预。
午市时分,买盘突然瞬间中断,结果股指迅即暴跌300点,两分钟后才被大手买盘重新拉回到7900点水平。当日恒生指数急升318点,收盘于7845点。为响应港府号召,从8月24日起,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回购股份。
第四步,索罗斯移仓疯狂反抗。8月25日起,索罗斯平仓部分8月合约同时大量卖空9月合约。8月27日,索罗斯等倾巢出动,打压现货市场指数。
第五步,港府倾力应对。港府死守股市,同时在期市上将8月约价格推高到比入市前高1200点。港府不惜代价将所有卖单全收,27日交易额达200亿港币。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基础上追击,推动9月合约比8月合约结算价高出650点。
第六步,双方决战。8月28日,当天是恒指期货8月合约结算日。上午10点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成交额超39亿港币。半小时后破100亿,上午收市已达400亿,接近1997年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日成交量历史纪录。下午开市抛售有增无减,但恒指和期指维持在7800点以上。下午4点闭市,恒指、期指、成交额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790亿,创香港单日最高成交记录。
第七步,索罗斯损失惨重。港府将恒指从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7829点报收,迫使对手在高位结算交割,炒家大量空单一旦平仓将巨额亏损,而转仓成本高达一张合约3万多港币。
第八步,港府宜将剩勇追穷寇,索罗斯铩羽而归。9月7日,香港金管局颁布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新规,包括限制做空,提高保证金,降低仓单申报门槛,缩短交割期等不利国际炒家的政策,使投机大受限制。9月8日,9月期指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期指合约如果平仓,每张合约又要亏4万港币。
事件盘点。香港政府动用100多亿美元,消耗外汇基金约13%,金额远超1993年“索罗斯击溃英镑战”中英国央行动用的77亿美元。坊间传言索罗斯亏损约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