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A股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彼时,上证指数仅在2000点左右徘徊,没有人意识到中国将迎来一场波澜壮阔的牛市。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上证指数在政策利好、市场情绪和杠杆助推的作用下,逐步攀升,最终在2015年6月达到历史高点5178点。
2015年上半年上证指数走势(来源:同花顺,下同)
这场资本市场的盛宴改变了无数投资者的财富曲线,更带来了关于政策、人性与制度的深刻反思。
一、市场前期漫长的蛰伏
自2007年上证综指从6124点的历史巅峰滑落,A 股市场便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漫漫熊市。
至2013年,尽管中间偶有反弹,但整体颓势难以扭转。
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反映在股市中,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市场交投清淡,上证指数在2013年一度跌破2000 点大关,最低探至1849.65点,A股仿佛在黑暗中徘徊,看不到尽头。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场简称“新国九条”。
文件开宗明义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开放的资本市场体系”,并将注册制、多层次市场、扩大双向开放列为三大抓手。
彼时,GDP增速已连续九个季度回落,PPI连续负增长,实体经济缺血的痛感与日俱增。
决策层意图明显:用资本市场的“活水”来灌实体经济的“田”。
“新国九条”的出台,为股市注入了改革溢价的第一股氧气。
随后,证监会、央行、财政部等部委迅速配合:
2014年5月,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对创业板首发条件和再融资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极大地提升了创业板的吸引力。
同年5月,央行创设MLF(中期借贷便利),全年净投放基础货币逾1.2万亿元。
到了6月,沪深交易所同步下调交易经手费30%,并宣布扩大“两融”(融资融券业务)标的至900只。
沪港通获批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北向资金“探路者”身份确立。
政策叠加,令市场嗅到“改革牛”的气味,资金开始试探性进场。
上证指数在2014年6月19日收于2023.74点,正是牛市公认的起点。
二、政策宽松信号的释放
在这之后,宏观政策开始出现明显转向,宽松信号不断释放,成为推动市场从低迷走向复苏的关键力量。
货币政策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迫使央行调整策略,逐渐从偏紧的货币政策向宽松转变。
2014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也为后续的降息降准打开了空间。
9月16日,央行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约5000亿元,重点支持 “三农” 和小微企业。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市场资金面逐渐宽松,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2014年6月的4.5% 左右下降至10月的3%左右,市场融资成本有所降低。
在2014-2015年期间,央行共降息6次,每次下调25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从 3.25%降至1.75%;同时连续降准5次,累计降准300个基点。
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市场资金面日益宽裕,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使得股票市场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大量资金开始从债券、房地产等传统领域流向股市,为牛市的爆发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同样的,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
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改委密集批复各类基建项目,试图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2014年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5.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2%,增速远高于整体投资水平。
“一带一路” 战略框架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晰,相关规划的制定和项目的推进,为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股市中的相关板块注入了强大的上涨动力。
2014年10月,中国交建、中国中铁等 “中字头” 基建股开始受到资金关注,股价出现明显异动,中国交建在10月单月涨幅达到 15.6%。
政策的宽松使得市场信心开始逐步恢复,上证指数在2014年7月至10月期间累计上涨 18.2%,从2023.74点上涨至 2389.74 点。
市场成交量也有所放大,沪市日均成交额从2014年6月的约1000亿元上升至10月的约 2000亿元,表明资金开始逐步回流股市。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沪港通允许内地和香港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大量海外资金通过这一渠道流入 A 股市场,特别是金融、公用事业等蓝筹股受到青睐。
三、杠杆资金的暗流涌动
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和政策的持续发力,资金如同一股股暗流,开始在 A 股市场汇聚,特别是杠杆资金的快速增长,为牛市的爆发积蓄了强大的能量,也埋下了潜在的风险隐患。
融资融券业务在这一阶段迎来爆发式增长,2014年6月末,融资融券余额为4034.51亿元,到 12月末已飙升至10255.89亿元,半年时间增长超过了150%,这一惊人的增速背后,是投资者对市场上涨的强烈预期。
从行业分布来看,非银金融、银行、房地产等板块成为融资买入的重点领域,融资资金的大量流入,推动了相关板块股价的上涨,也让市场的活跃度不断攀升。
场外配资在这一阶段也开始悄然兴起,由于融资融券业务门槛较高(需50万元以上资金),大量中小投资者转身投入场外配资的怀抱。
场外配资公司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为投资者提供高杠杆的资金,杠杆比例普遍在1:3 至 1:10 之间,这种高杠杆的诱惑,让许多投资者忘却了风险的存在。
据估算,2014年末场外配资规模已达到1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资金供给。
恒生电子的HOMS系统,截至2014年末,接入的配资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成为场外配资的重要渠道,这些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资金,如同隐藏在市场中的定时炸弹。
除了杠杆资金,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也在积极布局股市。
2014年下半年,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大幅增长,12月单月新成立股票型基金18只,募集资金总额达到325亿元,投资者的热情在基金发行数据中可见一斑。
保险资金也在加大股票投资力度,2014 年保险资金股票投资余额为1.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5.3%,这些机构资金的入市,为二级市场带来了大量资金。
四、板块预热阶段
在资金的推动下,A 股市场的板块轮动如同四季的更迭,不同板块在不同阶段轮番登场,展现出各自的风采,为牛市的全面爆发进行着最后的预热。
2014年7月至10月,市场呈现普涨态势,权重股率先打破沉寂。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板块表现突出,2014年7月至10月银行板块涨幅23%,保险板块涨幅35%,证券板块涨幅43%。
这一阶段金融板块的上涨,得益于政策的宽松和市场利率的下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提升了其盈利预期。
2014年11月至12 月,“一带一路” 相关板块成为市场的焦点,如同历史长河中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这一战略的推进让相关板块焕发出新的生机。
受“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影响,建筑装饰、交通运输等板块大幅上涨,2014年11月建筑装饰板块涨幅达到 29%,交通运输板块涨幅达到 21%。
它们的上涨,是市场对国家战略红利的提前透支。
2015年1月,市场风格开始向中小盘股切换,创业板再度走强,如同在权重股的盛宴之后,中小盘股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狂欢。
1月创业板指上涨15%,远超上证指数的4%。
计算机、传媒、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板块表现活跃。
这一阶段市场对新兴产业的关注度重新提升,投资者预期经济转型将带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相关板块股价的上涨,市场的热情在新兴产业的炒作中不断升温。
从市场整体估值来看,2014年6 月上证指数市盈率10.8 倍,到2015 年1月已上升至 15.6倍,市场估值水平逐步修复。
不同板块的估值分化也在加剧,金融板块市盈率相对较低,而新兴产业板块市盈率较高,这种估值的差异,反映了市场对不同行业前景的预期分歧,也预示着市场即将迎来一场更大的风暴。
五、牛市爆发:属于资本市场的盛宴
经过前期的充分酝酿,2015年2 月起,A 股牛市如同火山喷发般全面爆发,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疯狂。
上证指数在2015年2月至6月期间一路高歌猛进,从 2015 年2 月2日的3246.91点上涨至 2015年6 月12日的5178.19点,短短4个多月时间,累计涨幅高 59.5%,这样的涨幅在 A 股历史上实属罕见。
深证成指表现更为强劲,同期从11313.37点上涨至18211.76 点,涨幅达到 61%。
创业板指更是势如破竹,从1996.46点上涨至4037.96点,涨幅高达102%,仿佛要将所有的上涨动能在这一刻释放殆尽。
市场成交量也屡创新高,沪市单日成交额多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5月28日,沪市成交额达到13099亿元,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那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疯狂追捧。
大量资金疯狂涌入股市,投资者开户数急剧增加,2015年4月单月新增A股开户数达到 413.8万户,刷新历史纪录,全民炒股的热潮席卷而来,仿佛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在这一阶段,板块普涨,无论是蓝筹股还是中小创个股都有惊人表现。
互联网+、虚拟现实、工业4.0等概念板块成为市场的宠儿,相关个股股价一路飙升。
这些被炒上天的股票,早已脱离了公司的基本面,成为了投机者的游戏筹码。
杠杆资金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加码,融资融券余额在 2015年6月达到2.27万亿元的峰值,场外配资规模也估计达到 2-3万亿元。
高杠杆的资金推动使得市场泡沫不断积聚,股价严重脱离公司基本面,市场的风险如同不断膨胀的气球,随时可能破裂。
六、牛市崩盘:繁华化为泡影
2015年6月12日之后,A 股市场的疯狂戛然而止,如同一场盛大的宴会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随之而来的是断崖式的下跌,牛市的繁华瞬间化为泡影。
上证指数从5178.19点的高点一路下跌,到2015年8月26日跌至2850.71 点,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跌幅高达45.0%,这一跌幅让无数投资者猝不及防。
2015年6月12日之后上证指数走势图
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跌幅更为惨重,分别下跌51.4%和55.6%,大量个股股价腰斩,甚至跌幅超过70%,市场一片恐慌,融资盘爆仓、场外配资强制平仓现象频发,流动性危机凸显,那一个个跌停的股票,是投资者财富灰飞烟灭的惨痛见证。
为了稳定市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央行降准降息、国家队(证金公司、汇金公司等)入市增持、限制做空、暂停IPO等,这些措施如同在狂风巨浪中抛下的锚,试图稳住市场的阵脚。
经过多方努力,市场在2015年9月之后逐渐企稳,但整体仍处于震荡调整状态,市场的信心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修复。
七、结语
2015年A 股牛市的潮起潮落,早已超越了一场普通市场波动的范畴,它是中国资本市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一场关于贪婪与理性、创新与规范、市场与监管的深刻实践。
从制度演进的维度看,这场牛市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压力测试”。
沪港通开启的国际化尝试、创业板再融资松绑的创新探索,本应在规范与创新的平衡中稳步推进,却在杠杆资金的狂潮中被扭曲了初衷。
它暴露了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杠杆监管的缺失、投资者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被一一摆上台面,也推动了后续资本市场的改革,加强对场外配资的监管、完善退市制度等举措相继出台,这些改革是市场在阵痛之后的反思与进步。
十年之后回望,2015年牛市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弱点与脆弱。
当喧嚣散尽,留在历史长河中的,不仅是那组从5178点跌落的冰冷数字,更是一套重塑市场生态的底层逻辑,一种改写投资者认知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