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德赛电池,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德赛电池主要做各种电池产品,从大家熟悉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电池,到电动工具、储能设备用的电池都有。他们起家是给苹果、三星等国际大厂做手机电池,现在全球每三部高端智能手机里就有一部用的是德赛电池。
行业上看,工业占收入100%,占利润的100%,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智能手机,电动工具、智能家居类等电池产品,下游都是家电或手机的品牌方,产业链上很难拿到话语权,是弱势的。
从客户占比来看,第一名客户占收入46%,存在大客户模式。
产品上看,锂电电池很难做到市场垄断,也很难自己扩大市场需求,产品其实也是弱势的。
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49%,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23%,股权较为集中。
公司无最终控制人,股东是弱势的。
董事长简介:
刘其,1964年出生。
自2015年起担任德赛工业董事副总裁,2023年连任深圳市德赛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事长简介看,董事长没有创业经验,董事长是弱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产品、股东和董事长都是弱势,公司处在弱势环境之内。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14年63.9亿,2024年208.59亿,增长2.26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14年2.18亿,2024年3.39亿,增长55.5%。
市值上看,2014年61.18亿,2024年90.43亿,增长47.8%。
营收增长2.26倍,利润增长55.5%,市值增长47.8%,市值增速和利润增速差不多。
2014年PE是28倍,2024年PE是26倍,制造业10倍算较低的,20多倍还是较高的。
营收在2019年后增速变慢,扣非净利润在2022年见顶。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14年毛利率10.69%,净利率3.67%;2024年毛利率10.38%,净利率是1.98%,毛利率和净利率有较明显的周期性。
看看企业的战略分析:
过去六年,德赛电池在锂电池行业的大浪潮里,走了一条 “改方向、攻坚难” 的路。2020 年疫情那么厉害,好多企业都不行了,它却能做到 193.98 亿元的销售额、6.7 亿元的净赚,反而比之前涨了 —— 也正是这一年,德赛明确了转型方向:不再只做消费电子(比如手机、平板的电池),要往储能(像家庭存电设备、工厂储能装置)、智能穿戴(比如智能手表电池)这些领域扩。之后启动的 “惠州物联网电源智造项目”,就是它升级生产线、扩大生产能力的第一步。
接下来五年,它一直没偏离这个方向,走得很稳:2021 年开始自己研发储能用的 “电芯”(就是储能设备里存电的核心零件);2023 年,能年产 6GWh 储能电芯的生产线正式投产(简单说就是产能上了一个大台阶);到 2025 年,越南基地更是做到了每月产 3000 万颗电芯。这么一套操作下来,“升级技术 + 扩大产能” 两条腿一起走的路子,就看得明明白白了。
从实际落地情况看,新业务的成长也很清楚。先看储能业务:2020 年才刚起步有收入,2024 年就涨到了 18.87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又增到 9.45 亿元;再看 SIP 封装业务(就是把多个电子零件集成在一起封装,常用在智能手表这类小设备上),表现也很亮眼 ——2023 年,旗下的德赛矽镨公司单月就不亏赚钱了,2024 年这部分销售额达 26.71 亿元,2025 年还拿到了汽车上用的 “车载模组” 项目,又打开了新市场。
全球布局也没落下:越南基地 2024 年全面开工,2025 年上半年来自国外的收入占比多了 8 个百分点,而且越南工人工资比国内低 30%,这个成本优势慢慢显出来了。研发方面也舍得花钱,至今攒了 900 多项专利,比如它家 314Ah 的储能电芯,能反复充放电 12000 次(特别耐用),在欧洲市场就因为技术好,还能卖个更高的价钱。
但转型路上坑也不少。2023 年,德赛遭遇了近十六年来第一次销售额下滑,比上年少了 6.73%,净赚的钱更是少了 34.07%;2024 年销售额恢复到 208.59 亿元,可净赚的钱还在降,又少了 26.49%;2025 年上半年销售额涨了 9.32%(到 97.62 亿元),但净赚的钱还是比上年同期少了 9.36%。
最核心的问题是 “储能电芯” 一直在亏钱:2023 年亏 1.68 亿元,2024 年旗下湖南电池公司亏得更多,到 4.05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还亏 1.77 亿元。为啥亏?因为工厂实际生产的量,一直没达到 “不亏的底线”—— 行业里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要到 80% 才能不亏,而它家储能电芯的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这个数。
另外,虽然消费电子现在还是主力(占销售额六成以上),但这块业务也在萎缩:2025 年上半年,智能手机相关业务比上年降了 5.3%,传统业务缩得比新业务长得快。财务压力也一直大:欠的钱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长期超 60%,2024 年底要付利息的欠款(有息负债)超 40 亿元,手里的现金都不够填这个窟窿。
从战略目标来看,德赛在 “优化业务结构” 上是有进展的:新业务占比从 2020 年不到 10%,涨到 2025 年上半年的 24.2%,全球生产网络也基本建好了,技术优势也在加强。但 “赚钱目标” 没达到 —— 净赚的钱连续两年降,储能业务没赚到预期的钱,说明转型还在 “花钱投入的阶段”,没到回本盈利的时候。
它的优点很突出:技术积累深、有稳定的大客户(比如头部品牌)、全球布局比别人早;但问题也得解决:储能电芯的成本没控制好、太依赖消费电子、财务状况有点紧。
总的来说,这六年德赛把新业务的架子搭起来了,但还没从 “靠规模涨销售额” 变成 “靠盈利涨利润”。对传统制造企业来说,转型期遇到这种困难可能免不了,关键是能不能在 “花钱搞技术” 和 “满足市场需求” 之间找到平衡,让储能、SIP 这些新业务真正发力,帮企业熬过行业波动,最后实现高质量增长。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97.62亿,增长9.32%;营业成本88.62亿,占收入的90.78%,增长9.65%。营业总成本98.24亿,占收入100%,增长9.55%。
收入增长9.32%,营业成本增长9.65%,毛利率变少了,营业总成本增长9.55%,毛利润9亿,营业利率-0.62亿。
销售费0.8亿,占利润的8.88%,增长27.06%。管理费用1.72亿,占利润19.11%,增长4.79%。研发费用4.6亿,占利润的51.11%,增长18.78%。
净利润0.35亿,减少34.99%;扣非净利润0.66亿,减少15.29%。
成本占收入非常高,收入、利润存在较大的周期性,尤其是利润,如果成本过高,利润会出现负值。
2025年半年报上看,主营利润应该是负值了,目前净利润还是没变负的原因,是靠其他收益和投资收益带来的,因此利润持续性有待观察。
费用上看,研发费占比非常高,说明企业是靠研发来获取营收增长的。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30年,从市场募集19.01亿,给市场分了14.85亿,分红算是非常少了。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28.57亿,应收50.58亿,其他应收款0.78亿,存货23.44亿,其他流动资产2.04亿,总计105.41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1.62亿,厂房36.17亿,在建2.77亿,其他非流资产1.9亿,总计42.46亿。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17.65亿,应付50.09亿,合同0.34亿,工资和税3.44亿,一年内到期非流负债3.75亿,其他应付款0.81亿,总计76.08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22.07亿
资产合计147.87亿,负债合计98.15亿,净资产49.72亿。现金28.57亿,长期投资1.62亿,短期借款17.65亿,长期借款22.07亿,现金流压力很大。
算个估值:
2022年净利润是8.66亿,能支撑86.6亿的市值。净资产有49亿,估值也就50—80亿之间。
2024年最低股价是17.21元,市值是66.25亿,算是估值范围之内了。
目前利润并没有超过8.66亿,估值不变。目前市值92.7亿,有点高了。
就说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