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没有永远有效的量化因子。
每个量化因子,都会出现间歇性失效。这种失效并非永久性消失,而是在特定市场环境下暂时失去超额收益能力,甚至产生负向贡献。
比如,近期市值因子出现间歇性失效!
一、微盘股逆势下跌
图1为上证指数日线图,图中灰色十字位置为8月11日。从11日至今,上证指数非常强势,不断创出新高。
图1 上证指数
然而,同一时期,微盘股指数(880823)反而出现了下跌!
图2 微盘股指数
近期大盘表现过于强势,个人猜测:9.3阅兵股市维稳,国家队可能在精心维护指数。资金转向权重股,可能导致了微盘股暂时性的疲软。
文末,我会给出应对的方法。
二、量化因子为何会间歇性失效?
因子失效的核心原因是市场环境与因子逻辑的匹配度下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市场风格切换
不同因子依赖特定的市场逻辑(如动量因子依赖 “趋势延续”,价值因子依赖 “价格回归基本面”),而市场风格会随宏观环境、资金偏好等变化。
例如:
当市场从 “价值主导”(投资者更关注低估值)转向 “成长主导”(投资者追逐高增速)时,价值因子可能失效;当市场从 “趋势行情” 转向 “震荡行情” 时,动量因子可能因 “追涨杀跌” 而亏损。
2.因子拥挤效应
当某类因子被大量投资者(尤其是量化机构)采用时,其超额收益会被 “套利行为” 稀释。
例如:
若太多资金涌入 “低波动率因子”(即买入波动小的股票),会推高这类股票价格,使其估值偏离合理水平,最终导致因子超额收益消失甚至反转。
3.宏观与突发事件冲击
极端宏观事件(如利率骤升、地缘冲突、黑天鹅事件)可能打破因子依赖的市场规律。
例如:
2020 年疫情初期,全球流动性危机导致 “动量因子” 失效(前期强势股因流动性抛售大幅下跌);2022 年美联储快速加息期间,“成长因子” 因高估值对利率敏感而失效,而 “价值因子” 因低估值抗跌性凸显。
三、因子失效时,该如何应对?
因子失效是量化投资的常态,关键在于通过策略设计和管理,降低失效带来的冲击。核心思路是 “不依赖单一因子,通过动态调整适应市场”。
具体措施包括:
1. 因子多元化:构建 “因子组合” 而非依赖单一因子
单一因子的失效风险极高,而多元因子组合可通过 “非相关性” 对冲风险。
因子组合需满足 “低相关性”(如跨资产、跨周期、跨逻辑),避免因同一类风险(如宏观利率风险)同时失效。
2. 动态调整:根据市场状态优化因子权重
因子的有效性并非一成不变,需通过量化模型实时监测其表现,动态调整权重。
用 “因子近期超额收益、信息比率、胜率” 等指标衡量有效性,对失效因子降低权重甚至剔除;
结合宏观环境(如利率、通胀)调整因子逻辑,例如高利率环境下增加 “现金流稳定” 因子权重。
3. 因子迭代:升级或研发新因子
因子失效可能是 “旧逻辑被市场消化” 的信号,需通过迭代保持竞争力。
可以考虑:对现有因子优化;挖掘新维度因子;引入 “因子增强技术”。
4. 区分 “暂时性失效” 与 “永久性失效”
并非所有失效都需要紧急调整,需先判断性质.
暂时性失效:因短期市场噪音(如突发事件)导致,因子逻辑未被破坏(如动量因子在震荡市失效,但趋势市恢复有效),可通过降低权重、等待风格回归应对;
永久性失效:因子逻辑被市场结构变化颠覆(如某类套利因子因交易成本上升完全消失),需直接淘汰并替换新因子。
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一种策略面临临时性失效了,可以考虑逻辑相反的其他量化策略。
当前股市属于强趋势市场,反转因子也存在暂时性失效的可能。
因此,这里推荐我的另一个量化策略:ETF趋势量化策略。
时间关系,改天讲述策略的细节。
我将【趋势狗】指标用于选ETF,8月14日选出了15日和16日大涨的香港证券ETF(513030)和稀土ETF(159713)。
不怕追高的,下图中ETF排名越靠前越好。担心追高的,选排名靠前同时周涨幅较小的ETF,如588230。注意:同类ETF,只买一只即可。比如,588240和588230跟踪的指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