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新材——全球市占超 30% 仍连亏!产能闲一半,新业务撑不起!

2025年9月10日11:44:4012

今天聊聊强力新材,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强力新材是一家专门生产电子材料的公司,主要做的是光刻胶相关的关键原料,这些材料就像 “电子电路的隐形画笔”,用来制造电路板、显示屏和芯片。

主要产品,PCB 光刻胶的光引发剂,这是电路板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全球每 10 块电路板里可能有 6 块用到他们的原料;为液晶电视、手机屏幕提供关键材料,比如 PSPI(光敏聚酰亚胺),打破了国外垄断;研发用于芯片制造的光刻胶原料,虽然起步较晚,但 KrF 光刻胶已经进入中芯国际等大厂的供应链,正在努力突破更先进的 ArF 光刻胶技术。

产品上看,PCB光刻胶光引发剂,LCD光刻胶光引发剂,占收入的36%,占利润的70%,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PCB光刻胶光引发剂,LCD光刻胶光引发剂,产品主要是TO B的,是光刻胶的上游行业,产业链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PCB光刻胶光引发剂,LCD光刻胶光引发剂,很难影响光刻胶的需求,反而需要光刻胶的订单,产品也是弱势的。

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36.6%,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19.58%,股权较为集中。

公司最终控制人是钱晓春、管军,二人是夫妻关系,公司董事长也是钱晓春,股东是强势的。

董事长简介:

钱晓春,1964年出生。

钱晓春做过3年大学老师和12年化工设计工作,还当过星期天工程师。

2000年,他创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强力新材制定了以光引发剂为基础,向行业高端应用领域进行延伸的发展战略。

公司研发的一款产品曾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才打向市场,“给客户送样品做测试,第一次送了50克,第二次是500克,第三次是50公斤,每次送样要经历8个月的测试时间,直到第四次客户才定了3吨产品。”

从2007年起,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感光材料技术实力较强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德国人的垄断,实现了产业化,并成功进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市场,成为世界主要LCD光刻胶厂商的原料供应商。

2015年强力新材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总结一下:产业链和产品为弱势,股东和董事长是强势的,公司处在平衡态。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17年6.4亿,2024年9.24亿,增长44.37%。

扣非净利润上看,2017年1.21亿,2024年-1.99亿,利润由正转负。

市值上看,2017年61.08亿,2024年62.52亿,增长2.35%。

营收增长44.37%,利润转负,市值增长2.35%,市值存在泡沫。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17年毛利率41.21%,净利率19.78%;2024年毛利率19.45%,净利率是-19.66%,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双降了。

看看企业战略分析:

过去六年,强力新材赶上了国内电子材料替代国外产品的浪潮,不过它的转型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起起落落的。

从 2020 年开始,公司就定了四个核心目标:让 LCD/OLED 光刻胶能在国内自己生产、突破半导体材料的技术难关、扩大生产规模、多开发些客户。这几个方向六年里一直没变,但实际做出来的效果差得挺多。

2021 年算是公司这几年的 “好日子”,当年收入比上一年涨了 33.77%,达到 10.39 亿元。而且它做的 LCD 光刻胶里的 “光引发剂”,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升到了 18%,终于打破了德国 BASF 公司一直垄断这个领域的局面。那时候,公司另一块 PCB 材料业务也沾了 5G 建设的光,需求变多了,其中树脂的收入比上一年涨了 44.82%。当时看,公司定的那几条路好像走对了。

可没想到好时候没持续多久,从 2022 年开始,业绩一下就不行了,收入连续两年往下掉。2024 年收入虽然稍微回升到 9.24 亿元,但扣掉所有成本、税费后,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反而亏了 1.82 亿元,相当于每赚 100 块钱收入,就得亏近 19.5 块。到了 2025 年上半年,公司还是没从亏损里走出来。

这时候,公司执行战略时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了。先说它的优势业务 LCD 材料,2023 年这块业务卖东西的收入减去直接生产成本,剩下的比例还高达 58.13%,但实际生产的量占最大产能的比例却从 2022 年的 43.69% 降到了 27.78%。这意思就是,就算技术好能卖上价,也架不住市场需求不稳定,最后还是赚不到多少。

再看半导体材料的突破,进度一直跟不上。虽然 2023 年做出了 KrF 光刻胶,还送进了中芯国际的供应链,但这块收入在公司总营收里只占 6.53%,离当初定的 10% 目标差远了。更先进的 ArF 光刻胶,这么多年一直停在测试阶段,没真正能用。

扩大产能这事更是把双刃剑。为了做高端材料,公司一直在建厂房、添设备,2024 年常州新基地也投产了一部分,但市场需求根本没跟上,导致很多产能都闲着。比如 PCB 树脂的产能,实际只用了 11.65%。

而且买设备、建厂房的钱,每年都要算一部分损耗,加上借钱建厂的利息,这些钱一下多起来,进一步把利润啃没了。同时,公司屯的货卖不出去只能降价处理,之前买其他公司多花的钱也不值那么多了,这两项加起来已经超过 1 亿元。到 2024 年底,剩下的 “商誉” 还有 1.03 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 5.48%,资产质量的压力一直没减。

在客户方面,公司倒是有点进步,前五大客户的订单占比从 2020 年的 33.9% 降到了 2024 年的 24.28%,不用太依赖少数客户了。但境外收入占比却从 2021 年的 48% 掉到了 2024 年的 38%,韩国子公司因为三星调整供应链,业务也没增长。国内新开发的客户,贡献的收入还不到 5%,没能补上传统市场的缺口。

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研发投入和实际收益跟不上。2024 年公司花在研发上的钱有 1.2 亿元,占收入的 15%,这些年累计申请了 600 多项专利,其中 336 项已经批下来了,但花出去的研发钱没能尽快变成能卖钱的产品。像半导体封装这类新材料,一直停在客户测试阶段;2025 年上半年,PSPI 这类新产品收入虽然涨了 42%,但量还太小,没形成规模效应。这种 “花得多、赚得少” 的情况,让公司在行业行情不好的时候,一点抗风险能力都没有。

不过,公司的核心优势还是很清楚的:PCB 光刻胶里的光引发剂,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 30%,LCD 材料在国内也是领先的,技术门槛和专利储备给它筑了一道 “护城河”,而且还能借上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政策的东风。但缺点也很明显,除了产能闲着、研发成果变不成产品,还得面对原材料涨价、环保花钱多的压力,单 2024 年花在环保改造上的钱就有 3000 万元。

总的来说,这六年强力新材没完成当初定的战略目标,收入时高时低还往下走,利润连续亏损,根本没在 “传统业务收缩” 和 “新业务培育” 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技术储备长期看有价值,但短期内得在 “砸钱研发” 和 “财务稳定” 之间找个中间点。要是以后不能把闲置的产能用起来、加快把研发成果变成产品,改变 “收入涨了但不赚钱” 的情况,那在国内电子材料替代国外产品的竞争里,很可能会慢慢被甩在后面。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4.58亿,减少1.58%,营业成本3.41亿,占收入的74.45%,减少5.88%。营业总成本4.79亿,占收入的104.58%,减少3.54%。

营收减少1.58%,成本减少5.88%,毛利率是增长的,总成本减少3.54%。

毛利润是1.17亿,营业利润-0.21亿。

销售费用0.11亿,占毛利的9.4%,减少10.95%;管理费用0.45亿,占毛利的38.46%,减少5.74%。研发费0.42亿,占毛利的35.89%,增长5.48%。

最后,净利润-0.16亿,扣非净利润-0.2亿。

成本占收入较高,收入和利润容易产生周期性,费用上看管理费和研发费占毛利较高,企业是研发推动营收增长的。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10年从市场募集了18.21亿,给市场分了2.05亿,分红较少。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2.36亿,应收1.68亿,存货4.59亿,其他应收款0.03亿,其他流动资产0.33亿,一年内到期非流资产1.85亿,总计10.84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0.46亿,厂房14.62亿,在建4.09亿,其他非流资产0.27亿,总计19.44亿。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2.06亿,应付1.9亿,合同0.06亿,工资和税0.27亿,其他应付款0.15亿,一年内到期1.1亿,其他流动负债0.03亿,总计5.57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2.54亿,应付债券5.51亿,总计8.05亿。

资产合计30.28亿,负债合计13.62亿,净资产16.66亿。现金2.36亿,长期投资0.46亿,短期借款2.06亿,长期借款2.54亿。现金流压力还很大。

算个估值:

公司最好的时候,2019年净利润是1.51亿,10倍估值也就是15.1亿,净资产收益率9.06%,能支撑25亿的市值,估值范围15—25亿之间。

2024年最低股价6.24元,市值是33亿,比估值略高,是市场给的底价。

目前市值70.9亿,快比估值高2倍了,现在利润还是负值,目前还是偏高的,等等看吧。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