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盈精密 ——从依赖手机到新能源占半壁江山,还抢下特斯拉机器人订单!

2025年9月10日11:46:2113

长盈精密是一家做高端金属零部件的科技公司,主要给手机、汽车、机器人等产品提供关键部件。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能把金属、碳纤维、硅胶等材料,通过 50 多种工艺加工成高精度部件。

消费类电子、新能源产品零组件,电子连接器等等占企业收入的99%,占利润的92%,是企业主营业务。

前5大客户占收入的74.92%,典型的大客户模式。

产业链上看,消费类电子、新能源产品零组件,电子连接器等,都是TO B的产品,产业链算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消费类电子、新能源产品零组件,电子连接器等,产品很难快速垄断市场,或者增大市场需求,产品是跟随下游商品订单来定产的,产品也是弱势的。

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38.65%,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32.67%,股权较为集中。

公司最终控制人是陈奇星,公司董事长也是陈奇星,股东是强势的。

董事长简介:

陈奇星,1959 年出生。

他曾任安徽省安庆毛纺厂办公室副主任、安庆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宣传干部,后进入深圳市南山区粤海实业公司担任部门经理。

1999年创业初期,他与他人共同成立菲菱科思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后转型创立长盈精密,逐步将业务拓展至手机精密结构件、新能源汽车零组件等领域。 ‌

董事长简介看,董事长有创意经验,董事长是强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产品是弱势,股东和董事长是强势,公司处在平衡态。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17年84.32亿,2024年169.34亿,增长1.01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17年5.18亿,2024年5.31亿,增长2.5%。

市值上看,2017年182.43亿,2024年220.17亿,增长20.68%。

营收增长1.01倍,扣非净利润增长2.5%,市值增长20.68%,市值存在泡沫。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17年毛利率24.1%,净利率6.77%;2024年毛利率18.53%,净利率是4.55%,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双降了。

看看企业战略分析:

过去六年,长盈精密明明白白走了一条 “换赛道” 的路,每一步都挺清楚。2020 年它开始搞 “双调整”—— 其实就是两方面下手:一方面挑挑客户,多找国外的;另一方面换换产品,别光盯着国内手机的配件。那年它营收差不多 98 亿,国外客户给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一半,算是给后来的发展打了个好底子。

这时候公司也在有意减少对国内手机客户的依赖,开始做智能手表、笔记本这些不是手机的业务,同时也试着接触新能源领域。

到了 2021 年,转型的 “阵痛期” 来了 —— 虽然当年亏了 6 亿多,但新能源业务的收入一下涨了 1 倍多,从之前的数涨到 11 亿多。这一下就说明,往新能源方向走是对的。

之后两年,转型的效果就慢慢显出来了:2022 年不亏了,还赚了 4200 多万;2024 年营收冲到 169 亿多,利润 7 亿多,新能源业务收入也突破 52 亿,占总营收的 30% 多,算是完成了 “双支柱” 的中期目标 —— 这个 “双支柱” 就是让消费电子(比如手机、手表这些)和新能源业务一起撑着公司。

值得说的是,这期间消费电子也在往高端走,像折叠屏手机的铰链、苹果 MR 设备的零件,这些东西能赚更多钱,一直是利润的好来源。

2025 年是个关键年,公司的战略又升级了。这一年新能源业务的收入占比第一次达到 54%,上半年营收 86 亿,动力电池的零件和储能业务涨了 1 倍多,宜宾、常州那些生产基地开工率一直保持在 85% 以上,没浪费产能。

更惊喜的是机器人业务突然 “爆发” 了,国外订单拿了 3500 万,是 2024 年全年的 3 倍还多,而且还进了特斯拉 Optimus 和 Figure AI 的供应链 —— 现在公司就变成了消费电子、新能源、机器人三个方向一起发力的 “三曲线” 格局,不再靠单一业务吃饭。

这六年,长盈精密的战略没瞎变,还能跟着市场调。从最开始改客户、改产品,到中间让消费电子和新能源 “两条腿走路”,再到 2025 年加个机器人业务当新增长点,核心一直是把自己最擅长的 “精密制造” 本事,用到不同领域里。而且这几年它一直舍得花钱搞研发,2024 年光研发就花了 12 亿多,重点搞固态电池和机器人技术,还拿了几百个专利,像折叠屏铰链、动力电池零件这些核心技术,在行业里还是领先的。

工厂的布局也帮了不少忙。宜宾、宁德的工厂离客户特别近,物流成本比同行少 15%,2024 年四个新能源工厂的开工率都超过 85%,没闲着。

2025 年墨西哥的工厂还通过了苹果和特斯拉的审核,因为当地关税低,成本一下少了 44%,国外的收入占比也提到了 22%,现在国内外的工厂能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张生产网。

不过客户方面还有点小问题:虽然比以前好多了,但还是太依赖少数几个大客户。前五大客户给的收入,常年占总营收的 68%-70%,2024 年单苹果一个客户就占了 27.7%—— 虽然比转型前好,但还是有风险,万一这些大客户订单少了,公司就受影响。

当然,跟苹果、特斯拉、宁德时代这些大公司绑得紧,也有好处,能拿到稳定的订单,还能一起搞技术合作。

看财务数据,就能明白转型确实有用。营收从 2020 年的 98 亿涨到 2024 年的 169 亿,中间 2023 年稍微降了点,但整体是往上走的。利润方面,2021 年亏了之后很快就反弹,2024 年赚了 7 亿多,2025 年上半年营收 86 亿多的时候,也赚了 3 亿多。赚钱能力也在变好,毛利率从 2021 年的 17.43% 升到 2025 年上半年的 21.52%,这说明产品结构调对了,卖的东西更赚钱了。

当然,转型里也有没解决的问题。比如新能源业务虽然规模大,但毛利率只有 15.71%,比消费电子的 19.88% 低,拉低了公司整体的赚钱水平;机器人业务涨得快,但 2025 年上半年占营收还不到 3%,规模太小,还没到能赚大钱的阶段。另外,别人欠公司的钱(应收账款)也跟着营收涨,越来越多,对公司的资金周转也是个压力。

总的来说,长盈精密差不多完成了六年前定的目标:从以前给消费电子代工的工厂,变成了新能源领域的主要供应商,还提前布局了机器人赛道。新能源业务从以前的 “边缘角色”,变成 2025 年占半壁江山(54%)的主力;消费电子也在往高端走,国外的工厂布局也有了效果。

接下来,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让新能源业务更赚钱、怎么少依赖几个大客户、怎么把机器人业务做大。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公司才能从 “长得快” 变成 “长得好”,而它这六年的转型经历,也能给其他做精密制造的公司当参考。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86.4亿,增长12.33%,营业成本70.2亿,占收入的81.25%,增长11.24%。营业总成本83.19亿,占收入的96.28%,增长10.77%。

营收增长12.33%,成本增长11.24%,毛利率是增长的,总成本增长10.77%。

毛利润是16.2亿,营业利润3.21亿。

销售费用0.61亿,占毛利的3.76%,减少0.82%;管理费用4.4亿,占毛利的27.16%,增长10.32%。研发费6.73亿,占毛利的41.54%,增长16.4%。

最后,净利润3.41亿,减少26.37%,扣非净利润2.88亿,增长32.18%。

成本占收入较高,收入和利润容易产生周期性,费用上看管理费和研发费占毛利较高,企业是研发推动营收增长的。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15年,从市场募集51.74亿,分红了10.23,分红算是较少的。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23.36亿,应收29.69亿,存货34.52亿,其他应收款1.59亿,其他流动资产4.94亿,总计94.1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2.03亿,厂房64.83亿,在建16.03亿,其他非流资产3.34亿,总计86.23亿。

在建上看,2026-2027年存在产能释放。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40.45亿,应付46亿,合同0.6亿,工资和税4.56亿,其他应付款0.56亿,一年内到期7.48亿,其他流动负债0.04亿,总计99.7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17.15亿

资产合计180.33亿,负债合计116.85亿,净资产63.48亿。现金23.36亿,长期投资2.03亿,短期借款40.45亿,长期借款17.15亿,企业现金流压力很大。

应收29.49亿,应付46亿,产业链是强势的,有16亿的现金流。这样算下来,现金里可能就更紧张了。

算个估值:

2020年净利润是6亿,10倍估值也就60亿左右。净资产收益率是9.52%,能支撑100亿的市值,估值范围60—100亿之间。

2024年最低股价是6.93元,市值是94.2亿,算是在估值范围之内了。

2024年净利润到了7.72亿,估值范围到了77—130亿之间。2026年预估净利润到10.18亿,估值范围能涨到100—170亿之间。

也就是说现在长盈精密的估值是77—170亿之间。

目前338亿的市值,肯定不算低估了,等回落后再考虑开仓吧。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