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微电子——国产 BAW 滤波器量产了!却只抢 5% 市场?转型卡在上游 “赚钱难”

2025年9月12日11:00:035

今天聊聊赛微电子,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赛微电子是一家专门做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公司,主要生产两种关键产品:一是 MEMS(微机电系统)芯片,相当于各种电子设备的 “微型传感器和器官”,比如手机里的麦克风、汽车的导航陀螺仪、医疗设备的检测探头等,这些芯片能让设备感知声音、运动、温度等信息;

二是 GaN(氮化镓)材料及器件,用于制造更高效的电源和通信设备,比如手机快充头、5G 基站的射频芯片。

行业上看,MEMS行业占收入的93.43%,占利润的92%,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MEMS晶圆制造,这是TO B的制造业,产业链上肯定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MEMS晶圆制造,这属于高端制造业,目前芯片晶圆国内面临国产替代,因此产品上需求较高,产品存在强势可能。

股东上看,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38.4%,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24%,股权较为集中。

公司最终控制人是杨云春,董事长是杨云春,股东是强势的。

董事长简介看:

杨云春,1969年出生。

早年间,杨云春曾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工业部工程师,有五年之久,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杨云春接触到了工程领域,于是,他又赴美国加州大学攻读了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到2008年,学成归国的杨云春,创立了第一家公司——北京耐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即赛微电子的前身,专注于“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组合导航”全覆盖的自主研发生产。

在杨云春的带领下,赛微电子于2015年5月1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董事长简介看,董事长是强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是弱势,产品、股东和董事长是强势,公司在强势环境之内。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17年6.01亿,2024年12.05亿,增长1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17年0.36亿,2024年-1.91亿,利润由正转负。

市值上看,2017年84.68亿,2024年125.79亿,增长48.33%。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17年毛利率36.43%,净利率8.06%;2024年毛利率35.11%,净利率-14.11%,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双降的。

看看企业战略分析:

赛微电子从 2020 年开始搞了次大转型:不再啥业务都做,把非半导体相关的业务都剥离了,专门盯着两大块 —— 微机电系统(MEMS,简单说就是微型电子机械元件)和氮化镓(GaN,一种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它的目标也很明确,从以前 “只做少量精品订单” 的工厂,变成 “能大批量生产” 的工厂。这个核心方向从 2020 年到 2025 年一直在推进,中间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

这几年里,“两条生产线互相配合” 是它的关键布局。瑞典的生产线因为有 20 多年的技术积累,专门接那种能赚更多钱的定制订单,比如客户有特殊要求的产品,这块业务毛利率一直稳在 45% 以上,很靠谱。

而北京的 FAB3 生产线是批量生产的核心,2020 年 9 月投产后就一直在扩大产能,到 2024 年计划每个月能生产 3 万片晶圆,但实际用起来差远了 —— 真正开工生产的量还不到最大产能的 40%,要知道得达到 50% 才能不亏不赚,现在这利用率根本不够。

更麻烦的是,这条线每年算下来的设备损耗成本超过 1.2 亿元,成了拖累利润的大包袱。

在技术研发上,赛微电子没少砸钱。2020 到 2023 年这四年,光研发就花了超 11.8 亿元,手里的技术专利也从之前慢慢攒到了 132 项。

像 TSV(硅通孔技术)、TGV(玻璃通孔技术)这些行业里关键的工艺,它都掌握得很扎实,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别人想轻易赶上不容易。

另外,在 “国产替代” 这块,它也有突破 ——BAW 滤波器(一种通信里常用的电子元件)不仅搞出了自己的技术,还能批量生产了。

但可惜到 2024 年,这东西在全球市场上占的份额还不到 5%,想靠咱们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5 年它又推出了 “质量和利润一起提” 的方案,重点加强晶圆级封装能力(就是把芯片打包好的关键步骤),把 “工艺研发 — 生产制造 — 封装” 这一整条产业链补得更全。

再看财务情况,总结起来就是 “收入在涨,但利润忽好忽坏”。2020 年公司营收是 7.65 亿元,到 2023 年涨到了 12.996 亿元,2024 年稍微降了点,到 12.05 亿元,2025 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还涨了 3.4%,收入整体是往上走的。

但利润就没这么稳了:2020 和 2021 年还能赚钱,2022 年就亏了;2023 年靠政府给的补助才扭亏为盈;2024 年又不行了,一方面设备损耗成本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行,又亏了 1.7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还是亏,但亏得少了,只亏了 65 万元。这说明公司在扩大规模的时候,怎么控制成本是个大难题。

赛微电子的优势其实很突出:MEMS 业务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 13%,算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两条生产线一条搞高端定制、一条搞批量生产,形成了 “高端 + 量产” 的搭配,覆盖的需求更全;客户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公司,像工业汽车、生物医疗这些领域的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营收的 40%,很稳定。

但劣势也很明显:2024 年底的时候,公司欠的钱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达到 23.14%,短期内要还的钱压力不小;北京那条量产线的产能根本用不完,想靠大规模生产降成本(规模效应)根本实现不了;GaN 业务停了好一阵没进展,设备销售也在收缩;而且公司太依赖 MEMS 制造业务了,其他业务撑不起来,抗风险能力特别弱,万一 MEMS 市场不行了,公司就麻烦了。

总的来说,赛微电子的战略方向一直很明确,也在持续推进,技术和市场份额的目标实现了一部分,但赚钱和产能利用的目标没达到。它的发展情况,其实也反映了很多半导体企业转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怎么把技术优势变成真金白银的利润?怎么平衡研发投入和市场需求?这些都是它接下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 2025 年上半年的报表来看,它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没过去,还在 “阵痛期” 里。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5.7亿,增长3.4%,营业成本3.42亿,占收入的60%,减少4.51%。营业总成本6.63亿,占收入的116.31%,增长3.85%。

营收增长3.4%,成本减少4.51%,毛利率是增加的,总成本增长3.85%。

毛利润是2.28亿,营业利润-0.93亿。

销售费用0.15亿,占毛利的6.57%,增长10.95%;管理费用0.71亿,占毛利的31.14%,增长7.19%。研发费1.99亿,占毛利的87.28%,增长9.85%。

最后,净利润-0.28亿,扣非净利润-0.19亿。

成本占收入较为合理,费用上看管理费和研发费占毛利较高,企业是研发推动营收增长的。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10年,从市场募集47.55亿,给市场分了1.55亿,分红还是较少的。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10.2亿,应收4.94亿,存货4.96亿,其他应收款1.39亿,其他流动资产0.8亿,总计22.29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6.61亿,厂房16.49亿,在建9.24亿,其他非流资产2.75亿,总计35.09亿。

在建上看,2025年存在产能释放,预期增长13亿收入,和1.9亿的利润。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1.26亿,应付0.86亿,合同0.8亿,工资和税0.68亿,其他应付款0.85亿,一年内到期3.98亿,总计8.43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6.08亿。

资产合计57.38亿,负债合计14.51亿,净资产42.87亿,现金10.2亿,长期投资6.61亿,短期借款1.26亿,长期借款6.08亿,现金流压力不大。

算个估值:

企业净利润很差,差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利润都投入了研发费用,利润80%投入研发,这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行业正常情况下研发投入占比利润在30%左右。

2021年2亿的净利润,30倍估值有60亿吧,加上10亿现金流,能有70亿的估值。估值范围是70——120亿之间,这已经是高估了,毕竟晶圆制作容易给高估值。

不过,从保守角度看,也就值50亿左右。

2024年最低股价是13.95元,市值是100亿左右,算是估值范围之内。

2025年,产能上涨,利润最好的情况下能看到4亿,30倍估值是120亿,净资产收益率是9.52%,能支撑66亿的市值,估值范围是60—120亿之间。

目前174亿的市值,持仓还不算高,但进场的话有点高了,等120亿以下再考虑进场。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