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最近周末一直思考为何我们总是抵抗不住诱惑?为何总是无法坚持下来?比如为何知道学习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坚持不下来?碰巧今天阅读到一篇发表在营销学顶级期刊《Marketing Science》上面的一篇文章《Time Inconsistency and Product Design: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Feature Creep》,文章提到了一个“Hyperbolic Dsicount”的概念,姑且今天就学习一下。
木子先问一个问题,比如要你选择“今天拿500块钱”还是“明年拿1000元钱”,你会选哪个呢?大部分人自然会选择前者,正所谓“晚享受不如早享受”。
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相对于更加丰厚的回报,人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尽管长期利益要丰厚得多,这说明人们在对未来的收益评估其价值时,倾向于对较近的时期采用更低的折现率,对较远的时期采用更高的折现率。该理论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应用,例如药物依赖,赌博等关于自我控制的行为,此种现象叫作“双曲线贴现”,也就是说回报周期越长,人们想得到它的动机就越小。
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短视现象”。购物时,比起稍后购买,我们更倾向于立即支付。即使稍后购买的选择更好,我们可能仍然痴迷于“现在”;我们也会持续去选择当下更有趣的事而不是未来对我们有好处的,比如当下会避免做一些很耗费精力的事,却忽视了这些事存在的长期价值。
联想到延迟满足,那些忍不住诱惑的人,在未来付出更大。而那些能忍住诱惑的人,前期付出很多,甚至短期內看不到结果。一旦坚持,收获巨大。或许是因为较远的事物看上去会更小一些,所以人们会错估它的价值——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选择“500元”的人数是“1000元”的两倍多。这种不符合逻辑的倾向会导致成功从你指尖缝隙中轻轻流过。
所谓:耐得住寂寞、守的了花开。那么我们如何规避各种短视呢?以及如何避免不良诱惑的干扰呢?
我们当面对诱惑时,要把握好自己的明线,所谓明线即明确、清晰、简单的规则。越过明线时,你一定会注意到自己越过了明线。如果你答应自己“适量”饮酒或抽烟,那不是一条明线。它是一条模糊的边界,没有明确指出你在哪个点从“适量”变成了“过量”,边界那么模糊,而你的大脑又那么擅长忽视你的小错,结果,你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下越界太远。
恰巧相反,零容忍是一条明线:完全戒除,任何时候都没有例外。一旦你承诺遵守一条明线规则,那么你的“现在自我”就会相信你的“未来自我”也会遵守它。这样你的信念就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一个自我实现的命令——我认为我会不会做,因此我不做。
愿自己都能时刻牢记初心,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