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反垄断”
1、什么是反垄断
前两年点外卖,常听到商家吐槽:“只能在 A 平台上卖,要是敢上 B 平台,A 就把我们店铺流量关了。”
后来听说这家外卖平台因为这事儿被罚款几十亿,不少人纳闷:“做大做强还错了?为啥要罚它?”
其实这不是 “罚大企业”,是 “反垄断”。
就像小区菜市场不能让一家摊贩霸占所有摊位,还把菜价从 5 块涨到 10 块,反垄断就是当 “市场裁判”,不让有人搞 “一家独大欺负人”,最后受益的是咱们这些买菜、点外卖的普通人。
先把 “反垄断” 的底说透:它反的不是 “大企业”,是 “大企业搞垄断的坏行为”。
一家公司靠技术好、服务棒做大,比如华为靠研发手机芯片成为巨头,这没问题。
但要是做大后就 “耍横”,强迫商家 “二选一”、低价倾销打垮小对手、垄断后随便涨价,这就触了反垄断的红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早说过:“垄断者,通过经常保持市场存货的不足,以远远高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他们的产品。”
简单说,没有竞争的市场,就像没了监督的小贩,很容易 “缺斤短两还卖高价”,反垄断就是给这个市场装上 “监督摄像头”。
2、举个栗子
最直观的反垄断案例,要数某外卖平台的 “二选一” 处罚。
几年前,这家平台为了抢商家,规定入驻商家不能同时在其他平台开店,不然就下架店铺、降流量。有个开面馆的老板,偷偷在另一个平台上架,结果当天就被限流,订单少了一半,只能乖乖下架。
后来监管部门调查后,对平台罚款 34 亿,这不是 “跟大企业过不去”,是帮小商家找回 “选平台的权利”。
罚款后,不少商家开始在多个平台开店,有的平台为了抢商家,还降低了佣金,面馆老板的利润反而多了 5%。
这就像菜市场里,以前一家摊贩逼走所有对手,现在裁判来了,允许其他摊贩进来,菜价降了,选择也多了。
反垄断对普通人的好处,藏在每天的 “钱袋子” 里。
还记得打车软件刚火的时候,大家抢着用,因为有补贴,10 块的路程只要 3 块;可后来几家平台合并,几乎垄断了市场,补贴没了,价格反而涨了,以前 10 块的单,后来要 18 块,比出租车还贵。
后来反垄断监管介入,要求平台不能搞 “大数据杀熟”(老用户比新用户贵),还鼓励新的打车平台进入,没过多久,又有平台开始搞小额补贴,价格也慢慢降了回去。
邻居老张说:“以前打车总觉得‘被坑了’,现在有得选了,平台反而客气了,还会发优惠券。”
但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 “反垄断是反对大企业”。
其实不是,就像微软当年因为垄断被美国监管部门要求拆分,不是因为它做太大,是因为它强迫电脑厂商预装 Windows 系统时,必须捆绑自家浏览器,打压其他浏览器公司;后来微软调整策略,允许用户自由选择浏览器,照样能做大,还推出了 Azure 云服务等新业务。
反垄断的核心是 “保竞争,不是打规模”。只要大企业不搞 “欺负人” 的操作,靠真本事赚钱,不仅不会被反对,还会被鼓励。
国内的《反垄断法》修订后,反垄断的 “尺子” 更明确了:不管是互联网平台、车企,还是商超,只要搞 “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都会被监管。
比如某电商平台搞 “双 11 二选一”,要求商家不能在其他平台搞促销,被罚款后,商家终于能 “两边赚钱”。
比如某奶粉品牌垄断婴幼儿奶粉市场,抬高价格,被处罚后,更多国产奶粉品牌冒出来,价格也亲民了。
3、说到底
反垄断不是 “高大上的政策”,是跟咱们日常息息相关的 “保护伞”。
它护着咱们点外卖不被随便涨价,打车不被大数据杀熟,买东西有更多选择;也护着小区里的小餐馆、小超市,不被大平台逼得没活路。
就像小区里的保安,不是来 “管大家” 的,是来保证没人抢占公共空间、没人欺负邻居,让大家都能安心生活。
对咱们成年人来说,不用懂复杂的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只要知道:当某样东西 “只有一家卖、还越来越贵”,当某个行业 “小商家都活不下去”,反垄断就会来 “管一管”。
这不是 “跟谁过不去”,是为了让市场更公平,让咱们的钱花得值,让好产品、好商家能活下去。
毕竟,有竞争的市场才像 “活水池”,水活了,鱼才多,咱们才能吃到新鲜的鱼;要是变成 “死水潭”,最后只能看着水臭,啥也捞不着。
[反垄断]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