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顿——砸 5 亿研发、造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凭啥冲全球第二?又为何亏掉 8 个亿?

2025年10月15日10:30:2234

今天聊聊埃斯顿,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埃斯顿主要是做工厂里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像焊接、搬运、组装零件、码垛这些工厂里的重复性活儿,它家机器人都能搞定,还能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搞定制化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而且它不只是拼机器人整机,连机器人里最关键的控制器、伺服电机这些核心零件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的,成本比买别人的低,响应速度也更快。

产品上看,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占收入的82%,占利润的80%,算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主要是TO B类的产品,算是生产资料类的,产业链应该算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垄断了光伏行业的机器人,产品目前看算是强势的。

营收上看,2018年13.38亿,2024年40.09亿,增长1.99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18年0.65亿,2024年-8.36亿,利润由正转负。

市值上看,2018年71.28亿,2024年160.86亿,增长1.25倍。

营收增长1.99倍,利润是负值,市值增长1.25倍,市值好像有点高。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18年毛利率35.99%,净利率6.92%;2024年毛利率29.57%,净利率-20.2%,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双降的。

看看企业战略分析:

埃斯顿战略核心是两个,一个是 “双核双轮驱动”(简单说就是技术和市场两头抓,互相带动),另一个是 “All Made By Estun”(意思是从核心零件到整机,尽量都自己做,把控全产业链)。

战略目标是:国内机器人行业做到第一,国际上能挤进第一梯队。三个方向 —— 技术自己搞、卖高端产品、在全球各地建产能做本地化服务,节奏很连贯。

具体每年如何实施的?

2020 年它买了德国的 Cloos 公司,就是为了补技术短板,建起别人难超越的技术门槛;2021 年转头扎进新能源赛道,盯上了光伏、锂电这些热门领域;2022 年没急着拓市场,而是扩大生产基地,把产能基础打牢;2023 年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提前为未来储备技术;2024 年搞了个 “变革 2025” 计划,想赶紧把利润拉回来;到 2025 年,波兰的生产基地也投产了,算是给全球化布局收个尾。

埃斯顿在 “做大规模” 上确实拿出了亮眼成绩。比如工业机器人的销量,2020 年才卖 1.1 万台,2024 年直接冲到 2.5 万台以上;市场地位也一路涨,从国内第一升到了全球第二,2024 年在国内市场占了 8.48% 的份额,2025 年上半年又涨到 10.5%,重新坐稳国内第一的位置,还帮整个国产机器人行业的市场占比突破了 55.3%。

新能源领域更是成了它的 “摇钱树”:光伏行业里用来排版的机器人,它的市场占比长期超过 90%,几乎快垄断了这个细分市场;锂电行业的收入最高时占了公司总营收的一半,这是其他同行很难比的优势。

技术上也有不少进步:核心零件自己生产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80% 涨到 2024 年的 90% 以上;推出的工业机器人种类越来越全,2024 年有 76 款,能搬运 3 公斤到 700 公斤的东西,2025 年又增加到 95 款,最大能搬 1000 公斤的重物;人形机器人也没落下,2025 年还发布了第二代产品 Codroid 02,连机器人关节的核心零件都是自己研发的。

全球化布局也从 “买公司” 走到了 “建工厂”:之前是并购国外企业,现在波兰的制造基地已经投产了,全球的服务网点也增加到 75 个,还完成了 18 个海外项目的交付。

但有好就有坏,埃斯顿的目标没完全实现,甚至有点 “偏科”—— 规模和市场占比超预期完成了,可 “赚钱” 和 “全球化拓市场” 却屡屡拖后腿。

先说说赚钱的问题:营收看起来涨了,2020 年 25.1 亿,2023 年涨到 46.52 亿,但 2024 年因为行业整体不景气,又跌回 40.09 亿。利润更惨,2022 年还赚了 1.66 亿,2023 年就只剩 1.35 亿,2024 年更是直接亏了 8.17 亿 —— 一方面是之前买德国 Cloos 花多了,现在要算这笔 “亏空”(也就是常说的 “商誉减值”),一下就扣了 3.45 亿;另一方面行业里打价格战,利润空间被压缩。更关键的是,去掉政府补贴、卖资产这些偶然收入后,公司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了。

全球化也没达到预期:2021 年本来想让海外收入占总营收的 20%,2024 年虽然到了 34.2%,但比前一年还降了 14.1%;但欧洲市场一直没打开,品牌没什么影响力,波兰的新工厂也没达到满产状态,没形成规模效应。2025 年上半年稍微好点,归母净利润赚了 668 万,比去年同期扭亏了,但扣掉偶然收入后还是亏了 1760 万;海外收入 7.49 亿,只比去年涨了 2.18%,离全年 25% 的目标还远,在欧洲市场的占比甚至不到 3%。

埃斯顿的优势很突出:一是全产业链自己把控,控制器、伺服电机这些机器人核心零件,自己生产的比例超 90%,所以机器人本体的成本比外资品牌低 25%-30%,价格有优势;二是在细分市场垄断,光伏、钣金这些领域几乎没人能跟它抢;三是舍得砸钱搞研发,2020 年研发投入 1.41 亿,2024 年涨到 5.03 亿,手里的专利也超过 500 项。

但短板也很明显:一是高端市场不赚钱,比如汽车行业里的高端焊装线,它的市场占比不到 10%,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从 2020 年的 34.15% 降到 2024 年的 29.67%;二是之前并购的德国公司没整合好,中德团队配合不顺畅,导致管理成本越来越高,公司负债也跟着涨,资产负债率已经到了 81.34%;三是太依赖行业周期,2024 年新能源行业投资放缓,它的营收马上就下滑了,抗风险能力不够。

总的来说,埃斯顿现在实现了 “做大规模” 的目标,但没达成 “赚钱” 和 “全球化” 的核心诉求。

营收涨了 60%,但净利润从赚 1.28 亿变成亏 8.17 亿,明显是走了 “重规模、轻盈利” 的路子,问题就出在高端市场没突破,费用也没控制好。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25.49亿,增长17.50%,营业成本18.44亿,占收入的72.34%,增长20.31%。营业总成本25.61亿,占收入的100%,增长12.86%。

毛利润7.05亿,营业利润-0.12亿。

收入增长17.5%,营业成本增长20.31%,营业收入增长比成本降速慢,毛利润是变少了,营业总成本增长12.86%。

销售费用2.14亿,占毛利润的30.35%,减少4.83%。

管理费用2.05亿,占毛利润的29.07%,减少10.16%。研发费用2.14亿,占毛利润的30.35%,增长3.27%。财务费用0.83亿,占毛利率的11.77%,增长53.51%。

最后,净利润0.12亿,增长118.15%;扣非净利润-0.17亿,增长81.85%。

成本占营收比重非常大,营收和利润全是看成本周期性。毛利过低销售费、管理费和研发费显得较高了。本来利润就不高,还得还银行借款利息。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10年,从市场募集12亿,给市场分了3.79亿,分红还是较少的。

看看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17.57亿,应收21.67亿,存货15.78亿,其他应收款0.99亿,其他流动资产1.08亿,总计57.09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6.57亿,厂房13.97亿,在建1.39亿,其他非流资产0.19亿,总计22.12亿。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16.92亿,应付23.34亿,合同负债5.59亿,工资和税1.24亿,其他应付1.19亿,一年内到期负债15.82亿,其他流动负债1.05亿,总计65.15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14.62亿,长期应付款4.52亿,总计19.14亿。

净资产刨除无形资产和商誉,资产很差。现金17.57亿,长期投资6.57亿,短期借款16.92亿,长期借款14.62亿。现金流压力很大。

算个估值:

净利润2024年之前基本在1.3亿净利润附近,10倍估值算是13亿,了不起看到20亿的估值。

2024年最低股价11.32元,市值是约在90亿,还是较高的,还是存在机器人概念的溢价?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埃斯顿2018年营收14亿,利润就有1亿了,2023年营收46亿,利润还只有1.66亿,按2018年的利润率,净利润应该到3亿左右,30倍的机器人估值,也就能给到90亿了。

当然,这都是预计的,目前利润确实不好,目前又接近230亿的市值,等等看吧。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