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能科技——靠 “轻资产 + 全球仓” 稳微逆龙头,储能超目标 13%,AI 要再破局?

2025年10月15日10:28:5824

今天聊聊昱能科技,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昱能科技是一家专门做太阳能发电和储能设备的公司,主要产品是微型逆变器和储能系统。

微型逆变器能把太阳能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家用交流电。储能系统可以把白天发的多余电量存起来,晚上或者停电时用。

行业上看,光伏行业占收入99%,占利润的99%,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微逆及能量通信产品、智控关断器都是光伏上游行业配件,产业链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微逆及能量通信产品、智控关断器很难垄断市场,且公司产品主要在境外销售,产品属于一锤子买卖,产品也是弱势的。

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65.55%,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14.54%,股权较为分散。

公司最终控制人凌志敏、罗宇浩,股东暂定为弱势。

董事长简介:

凌志敏,1961年出生。

1990年10月起任美国AMD公司资深主任工程师;五年后,不安分的凌志敏离开了AMD,跳槽到硅谷的另一家芯片企业——Xilinx半导体公司,任资深总监。这家公司发明的可变场逻辑门芯片,正是微型逆变器的核心器件。

2007年7月,46岁的凌志敏又跨界到了一家生产低倍聚光太阳能电池的美国Solaria公司担任资深副总裁。2009年年中,凌志敏与搭档了11年之久的罗宇浩博士一同辞职回国,正式开始了创业。

2010年3月,凌志敏与罗宇浩博士等一起在浙江嘉兴南湖共同创立了浙江昱能科技有限公司(昱能科技前身)。

2013年5月,在凌志敏带领下的浙江昱能光伏科技集成有限公司推出了其正式营运以来的第三代产品,全球首款“三相”微型逆变器,震惊了业界。

2014年,昱能科技在成功实现第二阶段目标的同时,还提前五年实现了第三阶段目标,成为了全球微逆出货量第二大公司。

董事长简介看,董事长有创业经验,董事长是强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产品是弱势,股东是弱势,董事长是强势,公司处在弱势环境之内。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22年13.38亿,2024年17.71亿,增长32.36%。

扣非净利润上看,2022年3.39亿,2024年1.21亿,减少64.3%。

市值上看,2022年450亿,2024年79.15亿,减少82.4%。

营收增长32%,利润减少64%,市值减少82%,利润率出现大幅下降,市值也掉到后脚跟了,未来有没有可能回归呢?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22年毛利率39.32%,净利率26.9%;2024年毛利率30.96%,净利率7.9%,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了双降。

看看企业的战略分析:

昱能科技战略发展围着三个核心:靠技术站稳脚跟、往全球市场突破、让光伏和储能业务一起发力。

2020年公司定的战略方向 ——“使劲搞研发、重视卖货、少投重资产”,专心做微型逆变器(简单说就是光伏系统里的关键小设备),后来慢慢又加了智控关断器、储能系统这些产品,想通过铺全球网点和更新技术,保住自己在行业里的地位。

之后变成 “微型逆变器主业回暖 + 储能业务当新增长极” 的双驱动模式,到 2024 年更明确了:储能业务的收入要占总营收的 20% 以上。而2025 年,又加了 AI 技术和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理念,想把光伏和储能的全场景生态搭起来。

战略发展上看,2021 年推出第四代 20A 大电流的微型逆变器,到 2024 年又搞出了 AI 能源管理系统,前后一共拿了 89 个发明专利,公司里搞研发的人占比超过 54%,快一半多了;其次是全球布局越铺越密,一开始主要做欧美这些核心市场,后来卖到了 156 个国家,还在国外开了 9 家分公司、建了 5 个仓储中心,在墨西哥建的工厂还避开了国际贸易的壁垒,不用受关税这些麻烦;储能业务上看,2021 年刚开始做产品认证,到 2024 年就实现了大规模出货,从无到有一步步推进。

从营收数据上看:2020 年营收4.89 亿元,到 2024 年涨到了 17.71 亿元,五年里营收翻了好几倍,每年平均增长超过 60%。其中核心的微型逆变器业务,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稳居第二,累计卖出去的量突破了 6GW(1GW 相当于 10 亿瓦,能满足很多家庭的用电需求);储能业务更猛,实现了 “从 0 到 1 再到 10” 的跨越 ——2024 年储能营收达到 5.75 亿元,占总营收的 33%,远超年初定的 20% 目标,而且工商业用的储能设备,在国内装了超过 1GWh(1GWh 是 10 亿度电的储存量),还成功卖到了国外。

但利润方面有挑战:2022 年净利润达到 3.46 亿元的峰值,2023 年因为之前库存积压,需要做减值处理,净利润降到 2.2 亿元;2024 年又因为储能业务的利润比较低,净利润进一步降到 1.4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受行业整体波动影响,营收 6.51 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了 27.54%,但二季度一下子反弹了 —— 营收 4.61 亿元,比一季度多了 141%,相当于翻了一倍还多。

再看 2025 年的核心业务:微型逆变器还是稳坐全球第二的位置,累计出货量突破 7GW,这一年还带着 20A 大电流的新品去欧洲、拉美参加展会,连续六年拿到了 EUPD的顶级认证;储能业务从 2021 年启动认证到 2024 年营收 5.75 亿元(占比 33%),2025 年推出的 Ocean 系列液冷储能设备,已经打进了德国、斯洛伐克市场,还在巴西开了分公司,进一步做本地市场。

昱能的核心优势一直很明确:一是技术硬,二是销售渠道广。技术上,微型逆变器每瓦的成本是行业里最低的,旗下的能量通信器产品,毛利率长期保持在 69% 以上,比很多行业都高;渠道上,国外成熟的销售网络帮储能业务打开了市场,还连续六年拿到欧洲 “顶级光伏品牌” 的认证,口碑很好。

缺点也很突出:国内市场虽然 2024 年占了总营收的 33.45%,但家用市场还没做起来,没形成规模;利润不稳定,整体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37% 以上,降到 2024 年的 30.96%;还有库存管理的问题,2023 年光库存减值就损失了 0.9 亿元。

不过研发和全球化还在推进,到 2025 年,从第四代 20A 微型逆变器到 “BESS AI” 能源管理系统,研发人员占比超 50%,手里的知识产权达到 188 项;全球化覆盖了 150 多个国家,9 家海外子公司、墨西哥工厂避壁垒、巴西本地服务网都落地了;ESG 方面也做得不错,2025 年拿到 Wind的 AA 评级,供应链全合规,没有不合规的情况。

最后看战略目标有没有实现:主要目标基本都达成了 —— 全球化做好了,微型逆变器的龙头地位稳住了,储能这个 “第二增长曲线” 比预期的还猛,五年营收涨了近 3 倍。虽然利润受行业周期和战略投入影响没跟上,但 2024 年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有 6.53 亿元,比去年多了 175.76%,说明公司手里的现金越来越多,业务越来越健康。而且储能增长超预期、AI 技术也用上了,证明之前的战略调整看得远,为以后发展打了基础。

2025 年扣非净利润还是偏低;国内市场没跟上,家用业务没做起来,错过了国内市场爆发的红利;行业竞争也更激烈了,华为这些大公司进来做同类产品,还引发了价格战,对昱能的压力不小。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6.51亿,减少27.54%,营业成本4.74亿,占收入的72.81%,减少18.23%。营业总成本5.92亿,占收入的90.93%,减少25.41%。

毛利润1.77亿,营业利润0.59亿。

收入减少27.54%,营业成本减少18.23%,营业收入下降比成本降速快,毛利润是变少了,营业总成本减少25.41%。

销售费用0.62亿,占毛利润的35%,减少6.45%。

管理费用0.38亿,占毛利润的21.46%,减少7.97%。研发费用0.58亿,占毛利润的32.76%,增长3.61%。

最后,净利润0.69亿,减少18.57%;扣非净利润0.56亿,减少36%。

成本占营收比重非常大,营收和利润全是看成本周期性。毛利过低销售费、管理费和研发费显得较高了。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三年,从市场募集32.6亿,给市场分了3.49亿,分红还是较少的。

看看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19.15亿,应收4.27亿,存货12.91亿,其他应收款0.29亿,其他流动资产1.18亿,总计37.8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3.27亿,厂房2.17亿,在建1.59亿,其他非流资产0.53亿,总计7.56亿。

2027年预计有产能释放。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1.98亿,应付4.18亿,合同负债2.46亿,工资和税0.43亿,其他应付0.11亿,一年内到期负债0.02亿,其他流动负债0.09亿,总计9.27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0.26亿,其他非流负债0.73,总计0.99亿。

资产合计45.36亿,负债合计10.26亿,净资产35亿。现金19.15亿,长期投资3.27亿,短期借款1.98亿,长期借款0.26亿,现金流较为充裕。

算个估值:

净利润最好的时候是2022年3.61亿,10倍估值是36.1亿,净资产收益率是10.31%,能支撑60亿的市值。估值范围36.1—60亿之间。

2024年最低股价是37.75元,市值是58.89亿,在估值范围之内。

2024年净利润还是进一步下跌的,估值范围不变,目前93.4亿的估值略高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