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位管理10大核心原则:从分散投资到现金预留的全面指南

2025年11月17日10:11:1722

今天的文章和大家谈谈在股市中如何进行仓位管理。

仓位管理是交易策略的一部分,在我们投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仓位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在保证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使潜在收益最大化。

在进行仓位管理时,我建议大家遵循以下原则:

1、要进行分散投资,各个标的所属的行业不能相同。

分散投资就是为了分散风险。同一个行业内的股票经常会出现同涨同跌的情况,虽然具体涨跌幅存在差异,但涨跌的趋势通常一致。

如果我们两个或以上的标的同属一个行业,那么当这个行业出现风险时,这些标的就会一起下跌,给我们造成的总损失将会很大。而如果我们进行了分散投资,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分散投资的另一个好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说我们持仓了多个行业的标的,总会有能赚到钱的标的,不至于满盘皆输。

一般来说,当我们看好某一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只需要投资该行业内最有投资价值的一只股票即可。同行业的不同公司之间通常是竞争关系,我们只需要选择其中能带给我们最大潜在收益的那家公司。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持有了宽基ETF,我们要注意其中的重仓股是否和我们持仓的股票重合了。如果有重合,那么我们在计算该股票的总仓位时,要把ETF中的仓位占比也算进来。

2、持仓标的数不要超过10个。

分散投资虽好,但也有坏处:一是分散了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收益,可能导致我们的总收益偏低;二是持仓标的数过多的话我们管不过来,毕竟做交易、看财报、关注新闻消息等都要耗费时间精力。

而分散投资的坏处反过来,就是集中投资的好处。当我们把资金重仓在潜力最大的标的上时,我们的收益就会比分散投资更大,而且标的数更少也能让我们集中精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更及时的操作。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分散投资与集中投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认为把持仓标的数控制在10个以内、8个左右是最合适的,超过10个的话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来说很可能就忙不过来了。

我个人是倾向于把持仓标的数控制在6-8个之间,其中5个是股票,剩下的是ETF或REITs。因为我平时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关注很多标的的消息与价格,6-8个是我感觉比较舒适的数量。

3、除非处于清仓或建仓过程,否则单只标的的仓位不要低于5%。

当某只标的的仓位占比过低时,它对我们总收益的影响就会非常小,显得它的存在“没什么意义”,对它的研究、关注与操作像是“浪费时间”。

我认为5%就是仓位占比的下限。如果单只标的仓位占比低于5%,持仓的“性价比”就会很低,毕竟每一只标的从选股、交易到后续的关注,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精力。

如果仓位太低,不如舍弃它,把仓位集中到其他更优秀、更值得花时间的标的上。

当然有两种情况是例外,即清仓或建仓过程中,这两者都属于临时状态。

当我们出于某些原因决定对某个标的进行清仓时(如股价涨到高估区间或计划调仓至更优秀的标的),可能不会选择一次性清仓,而会视情况分批减仓,此时该标的的仓位占比可能暂时低于5%。

建仓过程也类似,我们一般会分批买入某个标的,此时其仓位占比也可能暂时低于5%。

4、三分之一原则:单只标的的仓位不能超过总仓位的三分之一。

这一原则我在下面这篇文章中已经详细阐述过,核心原因就是避免因过度重仓导致重大亏损。

三分之一投资原则:避免重仓踩雷的教训!

也就是说,⅓是仓位占比的上限。

在我个人的实践中,一般我仓位最重的股票的占比也不会超过15%,这样我会感觉比较舒适,不会因为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我的心态不稳。

5、更看好的、确定性更强的标的仓位可以相对更高。

这一原则的道理很简单,毕竟自己更看好的、确定性更强的标的意味着风险更可控、潜在收益更高。那么在保证不过度重仓的前提下,让其仓位相对其他标的更高是合适的。

相反,对于没那么看好的或确定性差一些的标的,可以让其仓位相对更低。如果实在是看不透,抑或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可以考虑清仓。毕竟不懂不投,风险高也不投。

6、当标的超跌或在上升趋势中回落较多,可暂时超配该标的,等股价回升后再减仓。

通常当我们通过加仓使某个标的仓位达到我们的计划仓位后,我们就不会继续加仓了。

但若此时这只标的继续下跌到了极度低估的水平,抑或原处于上升趋势但短暂向下大幅回落,我们可以再对该标的加一次仓,使其仓位略超原计划的仓位(即超配)。

这两种情况的下跌往往是机会大于风险,适当加仓可以让我们抓住这良好时机。

等后期其价格回升之后,再把超配的仓位卖掉,相当于做了一次波段操作。

7、进行平移调仓时,买卖尽量同时进行,尽量不要产生价差。

平移调仓指的是清仓某只标的,再把这些资金全部买入相同或相似的标的,而非买入其他不同类型或不同行业的标的。以下这些情况都属于平移调仓:

更换券商时把原证券账户中的仓位挪到另一个证券账户中;把某只ETF的仓位挪到追踪同一指数但费率更低的ETF中;把某只股票的仓位挪到同行业但更优秀的股票中;把某只ETF的仓位挪到追踪相似指数的ETF中。

平移调仓涉及到卖出原有标的与买入新标的两个操作,由于两个标的相同或高度相似,其价格的变化通常保持高度一致性。

为了避免出现低价卖出原标的、高价买入新标的的情况发生,我们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买卖两个操作,这样两者的价差才会最小。

举一个我本人的反例:

之前我曾把双创50ETF的仓位平移调仓到创业板50ETF中。两者的持仓重合度很高,但由于科创板整体高估而创业板整体低估,因此我认为创业板50ETF的潜在涨幅会比双创50ETF更大。

但是进行调仓时我只是把大部分原仓位买入了创业板50ETF,因为我想着留一点钱,等创业板50ETF跌下去再加仓以降低成本。

可结果却是两个ETF双双涨了上去,没有给我以更低价加仓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明明我调仓是为了获得更大收益,但我的错误操作却导致我少得到了一部分收益。

8、一般不要一次性全买或全卖,但单笔交易的比例也不宜过低。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一次性把某只标的买到计划仓位,或一次性清仓涨到高估区间的标的。分批买入或卖出能够让我们抓住更多潜在的机会,整体而言可以使我们的收益最大化。

不过有两种情况可以考虑一次性全额交易:

一是股价仍在低估区间,但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中时,为了避免因股价涨出低估区间而错失买入机会,可以一次性买到计划仓位。

二是意识到自己买到了烂股票,且股价处于下跌趋势中,为避免亏损扩大,可以立即止损,一次性清仓。

此外,单笔交易的比例也不宜过低,不然对我们资金总额产生的影响过小,就会显得这一操作意义不大,有种“小打小闹”的感觉。

我的建议是,单笔操作的金额至少占该标的计划仓位的五分之一且占总仓位的2%以上。

举个例子:假设我打算对某只标的进行加仓,这只标的的计划仓位是10手,我的总仓位是十万元,那么我这次加仓的最低金额要同时大于2手股票的金额及2000元。

9、牛市泡沫破裂后先把资金放在其他市场,等股价下跌趋稳且进入低估区间后再进入股市。

牛市泡沫破裂后,一般会往下跌很深。此时我们不要急着进场,等到

股价的下跌趋势变得平稳且进入了低估区间后,再进场买股票,往往能使我们的成本更低。

在等待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把资金投入与股市关联度不大的市场中,如同业存单基金、债券基金、REITs、黄金等。

10、预留5%~10%的现金仓位,具体比例视当下行情与未来现金流而定。

永远保留现金仓位,意味着永远有加仓的资金。当然这些特意保留现金并非绝对不使用,而是使用起来非常谨慎,只在第6点提到的需要超配某只标的的时候才用,一般的加仓不会用上这些资金。

之所以定下这一原则,是因为我吃过太多次过早“打完子弹”,等股价大跌后却无钱加仓,只能眼巴巴看着机会被错失的亏。所以现在我严格执行这一原则,不会轻易使用这些预留的现金。

当然,现金留的太多也会有股价上涨而少赚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综合考量我认为5%~10%是较为合适的现金仓位区间。

具体要留多大比例的现金仓位,要视当下行情与未来现金流而定。

如果当下是牛市,则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变大,因此可以降低现金仓位比例;如果当下是熊市,则股价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提高现金仓位比例能让我们抓住更多低价加仓的机会。

我本人的现金仓位在熊市时通常控制为6%,牛市时控制为5%。

此外,如果你预计短期内会往证券账户中转入资金,或者有标的近期会派息,又或者你计划近期减仓某只标的,则可以暂时减少当下的现金仓位,因为未来会有新的现金补充。

严格遵守以上仓位管理原则,能够让我们交易时更加得心应手。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