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有必要买吗?普通人必看的重疾险配置指南(保额、类型、避坑全解析)

2025年11月11日10:34:5224

今天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一下重大疾病保险(简称重疾险)。

重疾险是当被保险人确诊合同约定的特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溢血等)并达到条款约定的状态时,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和医疗险一样属于人身险中的健康险。

但是重疾险也和医疗险有着很大的区别:重疾险属于给付型保险,而医疗险是报销型保险。这意味着多份重疾险的保额是可以叠加的,也就是购买多份重疾险后,可以重复赔付,但医疗险不能重复报销。

医疗险是花多少报销多少,先自己出钱,再找保险公司报销。而重疾险是在确诊合同中规定的疾病或者该疾病达到规定的状态后,保险公司一次性赔付一笔固定金额的钱。

被保人拿到钱后,可以自由支配这一笔钱。也就是说,这笔钱被保人爱咋花就咋花,不一定要用作看病。哪怕是被保人确诊之后决定放弃治疗,保险公司照样会一分不少地赔付保险金。

大家或许会有疑问:我已经买了医保和百万医疗险了,看病的钱已经可以报销了,为什么还要买重疾险?

首先我们要知道:重疾险是针对重大疾病进行赔付的,而非一般的小病小痛。而当一个人身患重疾,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仅仅是治疗费吗?

并不止,还有因生病而长时间无法工作导致的收入损失、住院期间请护工进行看护的看护费、出院后在家疗养期间的疗养费等。

重疾险的本质是“收入损失险”,换言之,配置重疾险的主要目的不是垫付医疗费,而是弥补因身患重疾导致的收入损失。

所以,重疾险与医保、百万医疗险并不冲突,配置它们的目的并不相同。我们应优先为自己与家人配置医保与百万医疗险,然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配置重疾险。

不过与医保和百万医疗险不同的是,没有必要为所有家人都配置重疾险。由于重疾险是“收入损失险”,所以优先要为有收入的家人进行配置,收入越高优先级越高,其次是为尚未独立生活的子女配置

为何还要为尚未独立生活的子女配置呢?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还不够强,当他们身患重疾之后,家长往往要长期请假甚至辞职去照顾他们,进而影响到家长的收入。

那么什么样的人不用买重疾险?一是临近退休或已经退休的人不用买;二是已经实现财务自由,被动收入可以覆盖生活支出,不工作也有充足收入的人;三是收入很低,没钱给自己买重疾险的人。

那么该买多少保额呢?我的建议是保额为被保人3-5年的工作收入。因为生一场大病,很可能会耗费3-5年时间去治疗以及康养,这期间被保人很可能无法工作,而要依赖重疾险的赔付金。

此外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未来的钱会更不值钱,所以保额可以预留更大一些。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规定了重疾险至少要覆盖的28种重疾,但事实上重疾险一般会覆盖到一百多甚至两百多种疾病。

表面上看仿佛覆盖的疾病种类越多越好,但现实中光是癌症的理赔比例就占到重疾险理赔的80%,而规定的28种重疾合计占到了约95%,患上其他重疾的概率很低。

事实上,覆盖疾病种类数很大程度上只是保险公司的宣传噱头,以及给你增加保费的理由。所以我们无需过度追求太多的覆盖疾病种类。

现在的许多重疾险还附加了赔付中轻症的条款,确诊中轻症可以赔付部分保额。中症是指病情程度介于重疾与轻疾之间的疾病,如中度类风湿性关节炎。轻症大多指重疾的早期病情,如原位癌。

预算足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买能够赔付中轻症的重疾险。这里所说的中轻症并非我们通俗以为的小病,而是属于程度较轻的大病,并且我们一生中患中轻症的概率也不低。

按照保障期限,重疾险可分为一年期、长期、终身重疾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建议购买保终身的重疾险

原因在于,当我们年龄很大或者健康状况出现异常之后,我们可能无法续保百万医疗险,此时我们将会面临要自己出钱看病的风险。而如果有终身重疾险,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这一风险。

如果实在不够钱,可以考虑买保到70岁的,在保额相同的前提下会比终身的便宜很多。保额比期限更重要,不建议降低保额去买终身的,因为如果保额不能覆盖收入,重疾险就失去意义了。

特别不建议买一年期的重疾险,看似便宜,但实际上年龄越大保费越高,长期买下来反而会比长期重疾险更贵。而且一年期重疾险不保证续保,一旦健康状况恶化很可能会被拒保。此外还有产品停售的可能。

按照赔付形态,重疾险可分为单次赔付型和多次赔付型。单次赔付型在确诊重疾后只赔付一次,随即合同终止。而多次赔付型可以多次进行赔付,但每次赔付之间要相隔一定的间隔期。

间隔期越短越好,因为在间隔期确诊的疾病是不赔付的。而且要注意间隔期是从上一次重疾确诊开始算,还是从治愈开始算。

多次赔付型又分为分组赔付与不分组赔付。分组赔付型就是把疾病分成多个组,同一组疾病仅赔一次,也就是说如果第二次确诊了与第一次处在同一组的疾病,也无法获得再次赔付。

不分组的多次赔付型显然最优,但必定也会更贵。理论上可赔付的次数越多也越优,但不用太固执于赔付次数,因为人一生患多次重疾的概率非常低,所以多次赔付大概率用不上。

按照功能设计,重疾险又可以分成消费型、储蓄型、返还型。

消费型重疾险就是最纯粹的重疾险,纯保障型,不能在满足某些条件后返还保费,也没有任何的分红收益。我建议大家买消费型重疾险。

储蓄型重疾险就是附带了身故/全残责任的重疾险,在被保人身故或者全残后可以赔付已交保费或保额,本质上就是重疾险+寿险。

不建议购买储蓄型重疾险,因为在保额相同的前提下,一份储蓄型终身重疾险的保费,会比同时购买消费型终身重疾险和定期寿险的保费之和要更贵。

而且储蓄型通常是重疾与身故只赔付其一,而同时购买消费型和寿险,在身患重疾然后身故的前提下,可以分别获得两者的赔付。

返还型重疾险就是如果没得重疾,到了约定的时间可以退还保费,本质是重疾险+两全险。这是我最不建议买的一种重疾险,纯纯是坑。

返还型看似很美好,得了病赔钱,没得病返还保费。但它的价格会比消费型贵很多,而且保额普遍不高,保障也不全面,实际性价比超低,无法体现出重疾险的财务杠杆效应。

要记住:我们买保险是为了规避经济风险,用小钱解决大风险,而不是为了“稳赚不赔”。保险不是用来赚钱的,保险是盾,是用来抵御经济损失风险的,千万不能有“没出险就亏了”的思想。

保险其实是反人性的。平常我们购买某样物品或服务,都是希望能“用得上”。而保险却偏偏是买了却希望“用不上”的东西,这也是为何大部分普通人都不会配置保险的原因之一。

长期重疾险的价格要比百万医疗险贵很多,即使分期30年缴费,每人每年的保费也可能高达大几千元。

一方面是因为重疾险是赔付一笔固定的巨款,这笔钱可能会远大于真实的医疗支出。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在重疾险上赔的钱可能会比百万医疗险多得多。

另一方面百万医疗险的保障期限是一年,而长期重疾险的保障期限可以有几十年甚至是终身,但缴费期限最长一般是30年。所以重疾险平摊到每一年的保费,会比每年实际交的保费要低。

购买重疾险一定要趁早,越早买越好。一方面年龄越大保费越贵,性价比越低,趁年轻买能省下不少钱。另一方面年龄越大身体毛病越多,被拒保的可能性越大。

长期重疾险一般可以选择趸交(一次性付款)和期交(分期付款),我建议选择期限最长的期交方式

一方面重疾险保费较高,拉长付费期限可以减轻我们的保费支出压力。

另一方面重疾险通常有保费豁免条款,即首次确诊合同中规定的疾病后,可以免交后续的保费,但保障依然有效。若是趸交就没有这种“福利”了。

保费豁免又分为被保人豁免和投保人豁免,分别指的是被保人或投保人得病,可以豁免后续保费。很多重疾险会自带被保人豁免,部分可以选择额外附加投保人豁免,但需要增加保费。

由于付款期较长,购买重疾险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确保自己未来的收入足以支付保费,不然退保很可能会面临较大损失。

长期保险在购买后一般会有一段时间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退保可以全额退还已交保费,过了犹豫期就只能退还部分钱了。

健康险在投保前都需要进行健康告知,这时候我们要以“有限告知”和“最大诚信”为原则。简言之就是没问到的就不要主动说,问到的就要诚实告知。

目前许多线上保险平台都推出了智能核保功能,由系统自动判断我们的健康状况是否符合投保标准。我建议优先选择智能核保,因为它不会留下核保记录。

而人工核保会留下核保记录,万一人工核保后被拒保,再去购买别的保险时也会被查询到核保记录,从而影响投保。

重疾险的等待期一般为60-180天,在等待期确诊的疾病是不赔付的。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