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一个行业的未来前景(判断产业趋势的3条规律)

2022年7月10日16:54:185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估计不会有太多的争论。

在《吴军·科技史纲60讲》里提到:科学不是一个结论,是一个求真过程。随着它的结论被推广,大家就会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就进步了。

从事实出发,讲究逻辑,得到合理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应该遵从的做事方法。

首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未来。

判断一个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可以参考判断科技趋势的3条规律:

第1条规律是以能量和信息为主线判断一项技术是否有生命力,能否实现以更少的能量传播更多的信息。

有一次,工信部的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和吴军老师聊起当年邮电部变革的故事。

第一次邮政和电信分家,绝大部分人都站去了邮政那一边。

因为当时中国的电信规模还非常小,不普及,未来前景充满不确定。而邮政则家大业大,历史久远。很多人基于惯性思维,奔着收入更加稳定的邮政一边。

第二次,有线电话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分家,多数人都去了有线那边,原因和第一次分家一样。

现在回头来看 ,当然知道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错误的。

如果当初能够利用“以更少的能量传播更多的信息”这个标准来做分析和判断,就不会选错了。

考虑信息和能量的关系,就知道肯定电信比邮政有前途。邮递员跑半天,消耗那么高的能量才送一封信,效率太低。而且信件只能是单向传播,几封信都说不清楚的事情,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

有线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效率要低。一根线拉到家里,只传递每秒64比特的信息。如果外出,都要牵一根线无疑成本是极高。

移动通信的效率则高很多,一个通信基站就可以覆盖大片的区域。通信卫星还可以把信号传输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海洋,因此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有线电话。

根据这个原理,在判断一项技术市场前景时,就应该选择那些信息传递效率更高,能量使用效率更高的行业和公司。

根据这个规律,传统内燃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大概在45%左右,而氢燃料电池的化学能转换效率在理论上可达100%,实际效率已达60%~80%,高不少。

传统内燃机转换效率已经接近了极限,再提升的可能性很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其内部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和复杂的能量转换过程。结构越复杂,转换环节越多,能量的损耗越多。

为什么电动车加速快?就是导电线圈在磁场作用力下实现动力输出,瞬间能达到峰值。而传统内燃机则是燃料在汽缸燃烧,推动活塞运动,再通过连杆、曲轴等一系列环节才实现动力的输出。

二是热传递的方向是发散的。内燃机需要实现燃料在汽缸燃烧,过程中无法避免部分热能散发而白白浪费掉。

目前来看,氢能的普及还面临着一系列成本问题,这就引出了第2条规律,是否有足够的经济价值吸引无数人为之努力,这决定着是否有足够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它的研究过程中。

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是最理想的能量使用方式。

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称为托卡马克的可控核聚变装置,采用产生能量和消耗能量的比值来衡量托卡马克装置的效率,这个比值在行业里被称为Q值。

很显然,Q值必须大于1才有意义。当然,Q值仅仅大于1还远远不够,因为核聚变产生的热量大部分利用不了,估计只有1/5能够被利用,也就是说,Q值必须大于5,消耗的能量和获得的能量才平衡。

如果再考虑到热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再转换成磁场有损失,国际上公认的能量收支平衡点Q值必须做到10以上,而要使得核聚变发电具有商业竞争力,则Q值需要达到30。

这个例子可以这样理解:理论上花费1块钱的成本,必须产生大于1块钱的收益才有经济价值。现实中,要想有足够强的商业竞争力,考虑其他大量的隐形成本,可控核聚变投入1块钱必须要产生30块钱的收益。

大A最常见的炒作逻辑就是某某公司推出颠覆性的技术。细想深一层,先不说这项技术的真伪有待考证,就算是真的,单纯考虑技术的先进,不考虑是否具备商业价值也没有实际意义。

前面例子提到的可控核聚变,就算在实验室里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商业化应用其实是两码事。

第3条规律,能否实现服务规模化。

王煜全老师在《全球科技产业报告》里把科技产业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依次是产品规模化、服务规模化和创意规模化。

产品规模化很好理解,流水线生产模式造就了海量标准商品。当下的生产力水平,产品规模化很容易就可以实现,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

举一个例子,人们不是需要一把电钻,而是在墙上打一个洞,需要的不是汽车,而是出行服务。因此也诞生了新的业态,例如网约车、连锁餐饮业。

未来还有可能出现哪些服务规模化的业态呢?医疗机器人会不会是一个?

大量的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就是产品规模化的产物。但医疗水平还过度依赖医生个体的经验和技术,能不能像药品一样将其或者部分进行大规模复制?医疗机器人有可能做到。

直觉外科拥有着堪称“上帝之手”的达芬奇机器人,凭借4000余项专利,其垄断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近20年。

类似的国内比较知名有天智航、微创机器人等上市公司,其本质都是将手术这类服务通过机器人实行规模化。

而且机器人相比人类医生,不会疲劳、走神,精准度、可复制性会更强。不一定取代人类医生,但可以辅助进行相关手术。

目前已经有成功的应用案例,但数据量还很小,前景虽然广阔,但离规模化应用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

对投资标的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参考实现更少的能量传递更多的信息、具备经济价值和服务规模化这3条规律。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