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对外联的理解不同,最近在培养来我青年外联负责人,对此反思颇多。
因此写一篇从工作现象出发,阐述对外联形式、内容和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通过此对人际交往的浅薄思考(可以理解人是最小单位的组织,不过组织会涉及到内部架构和组织决策等)
由于本人是I人,过往从事外联工作并不多(别震惊,E人是社交能获取能量,I人是社交消耗能量,但I人也能主动社交,只是会需要一个人呆着缓缓)。本文主要从本人的创业实践项目“来我青年”出发,不涉及其他单位外联和个人社交本质。
(洋洋洒洒写了3000多字,希望大家有收获)
#1 来我青年外联发展
从来我青年的外联业务发展而言,一共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消极外联,第二个阶段是以高校社团为核心的推进性外联,第三个阶段是扩张性外联,第四个阶段也是当下的,活动外联化,以社会组织为核心的推进性外联。
总结过来,第一个阶段外联并不是组织建设的核心工作,因为“打铁仍须自身硬”(后面会进一步阐述),阶段工作重心在业务方向、活动设计、组织搭建等以业务团队内部建设为主的工作。因此我们甚至没有成立外联部,但是我们重视品牌建设。
此时即使有组织有意向与我们建设外联联系,我们主要采取冷漠的策略,来集中精力。
第二个阶段初步形成了业务方向和组织架构,能够进行组织内部运转,因此我们把目光转向在高校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社团。通过确认院校并组织调研来认识不同院校的内部社团情况,触达优质社团开展合作工作,我们提供优质内容对方提供平台来服务本校学生。
这一阶段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市场调研比较清晰(院校和社团信息相对比较公开),合作诉求较为清晰,合作模式容易形成SOP,因此推进的也较为迅速。
第三个阶段基本穷尽可合作高校社团,且组织势能足期望高,因此开启了更大范围的外联工作,包括商业化合作对象(外联和2B销售存在部分一致性)。这个阶段较为激进,对组织内部能力认知不充分,涉及到合作双方谈判流程。工作更具挑战性,很多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具备先前的基因和公开案例。
这一阶段取得一些成就,但大多都没有维持下来,总结下来就是对形势、主要体现在对组织能力认识不够健全,经验较为欠缺,是一场冒进的行为。
第四阶段将目光放在了像我们一样的全公益、轻公益的社会组织,重新进行市场调研、联系确认、合作协商等工作。但市场调研确实不容易,有点像侦探,在黑箱里找到一根根线来找到可合作组织,还要进一步评估对方的影响力、性质来确认是否需要建联合作,以及预期合作方式是什么。整体来看,还是很锻炼人的。
这一阶段主要变化是,我们把活动组和外联组进行了合并,这一架构的调整代表着我们对外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外联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联系,而是要基于活动寻找可合作点来确认合适的合作伙伴,进一步实现共赢。
当然,这对外联团队有了新的要求。这一阶段是以活动为主,以外联为辅。因此这些同学应该将能力重心侧重在活动设计方面,并借助外联工作来放大活动势能。
以上就是背景故事的发展,正式开启对外联思考的认识。
#2 外联的形式—究竟什么能力是最需要的?
外联代表着一方组织寻求合作伙伴。这带来了以下几个问题:
- 本方组织定位是什么?合作诉求是什么?(对本方工作的认识)
- 合作伙伴应该是怎么样?他们具有什么特征?(合作画像确认)
- 他们在哪里?怎么寻找联系方式?(市场摸排)
- 哪些是真正合适我们的合作伙伴?(价值评估)
- 如何和他们建立联系并且确认合作意向?(外联沟通)
- 确认合作意向后是否真的能有合作落地?(组织力评估)
- 如何发动本团队成员进行一系列工作?(组织建设)
总的来说,外联的外在形式而言,工作内容上主要是通过“划定一个范围、确定几个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公开非公开方式知道市场有哪些这样的组织,而这些组织哪些还具备战斗力,又要以何种方式预期开展合作,并确认建联顺序。
这其中每个环节都具有难度和挑战,但最难的还是信息获取的能力,即建立对当前市场下组织情况的认识。
所以我有时候跟外联的同学说,你们要学会向侦探一样,去找到每个组织之间的暗线联系(对于我们这种性质的组织,联合活动是常见形式,因此可以找到这条线)
同时出于合作最终的共赢性,学会评估一个潜在对象的合作价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画大饼”现象(本人非常强调落地,因此很讨厌“画大饼”)
从目前的工作而言,同学们对评估合作价值这一角度思考和实践得并不深刻,但这个能力是比较容易培养的。而组织整体对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刻,寻找到的潜在合作对象有限,这件事情只能通过慢慢积累建立对市场组织整体的认识,毕竟这个领域迭代还是比较快的。
#3 外联的本质—外联能独立存在么?
外联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有载体。因此外联的本质并不在外联,而在于自身的活动。
本质在活动,外联是借力。
因此,组织不要寄希望于外联,外联是放大器,能够强化活动的势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活动组和外联组合并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不同的同学侧重点仍有偏移)。因为我们发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没必要自己做活动。同时,外联的同学如果只负责组织联络工作,对工作整体认识不足,不利于人的培养。
既然活动是本质,外联需要考虑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是基于活动内容下,如何进行外联组织意向确认和任务分工。
从现在同学的表现来看,大多忽略了分工的重要性,而仅仅以宣传为主要的合作,合作得并不深入;对合作多方的工作量判断不准确,导致对谈判工作、资源调度等问题的认识不充分;对合作方诉求认识不清楚,一些事情“表面上是赚的,实际上是亏的”。
从过往活动的成果来看,好的活动是在合适的时间点推出恰当的主题并且在合作伙伴影响力的放大下实现活动宣传最大化。同时,我们能够为合作伙伴带来流量、讲座资料等福利。
因此,外联的同学要强化对活动内核的认识,对合作的深刻理解,对双方/多方合作的诉求有基本判断。
#4 外联的原则—共赢互利,可以多小亏
外联乃至合作的原则,我们一直强调并相信是合作共赢,是共创更大的价值,这个是一个大前提。而在价值分配上,我们可以是小头,而且可以是经常是小头。
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如果在多次的合作中每次都是赢家,那就没人跟你玩了。当然,成为赢家是需要不小的本事的。
但是,我也跟我们团队的同学说,要谦逊不要卑微,可以小亏但不要让别人把我们当傻子。(事实上,一些合作谈判结果确实是傻子行为,比如之前说好后续又不应允的现象,以及一些表面上是互惠实质上是吞并)
所以,合作共赢是总原则,但有底线是总标准。
不过组织和组织的联络属实不容易,每个组织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是有心无力、有些是根本没心,但这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可能都是同样的“拉跨”,又要如何识别呢?
从来我青年的视角来看,我们真合作就贯彻落实的很快。但其他一些组织就可能是因为内部阻力、团队沟通、工作重点等问题,导致效果都不尽如意。一来二去多了,也就落了个坏印象。
从此衍生的还有一个话题,也挺有意思,但暂且不说了。
#5 对个人的启示
虽然组织外联和个人人际交往不完全一样,我们依然能从相关工作和道理里吸收一点经验,这也符合我朴素的“从实践中收获”。
这边仅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多思考,毕竟每个人确实都不一样。
“打铁仍须自身硬”。因此应当把个人成长建设放在人生的首要目标,优秀的人自然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当然,这有个潜在的要求是,你是开放包容的(有些人确实会不太喜欢社交,也可能会产生功利主义)
关键在于落地。有些主动联络的人说的很多,但落地的很少。事实上这也是我去年下半年的困境,只有聊天没有落地。而今年上半年我似乎走向另一个方向,不主动接受聊天,目前不知道是否有调整过来。这两个都是比较糟糕的状态,前者会导致内心浮躁,而后者导致内心封闭。
先要看清楚人,再看清楚事。和组织合作和跟人合作都是一样的,反正对我而言都是人导向,先跟人交朋友,如果这个人还不错我们再谈合作。不过大部分时候都容易事导向,如果事可以,人也无所谓。可人的重要性实在不能忽略,也只有对人的信任,合作才能长久。所以在我朴素的交友观里,我不喜欢一开始就很功利的聊事,我喜欢先看人交朋友,如果人不错,那么我完全帮助或者小亏都没有问题,因为我相信你。
#结语
走正途、做好事、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