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金融监管部门在提到金融监管的时候,说了一句“要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什么?买股票的投资者变成了金融消费者!投资圈炸开了锅,很多投资者心理上十分排斥和不以为然,评论区都开始用这个词互相讽刺和调侃。
如何理解金融消费者
现代社会商品和服务极大丰富,金融行业也不断地分化和进化出许多行业,比如银行、保险、券商、信托、基金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抵押担保公司、贷款典当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编制股票指数的公司等等。
监管层作为行业的监管者,提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是站在金融机构监管者的角度,面向广义的购买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来思考和表达这个问题的。
即使是作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也需要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提供转账和交易服务,本质上也是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消费。所以,投资者大可不必因为听久了自己是个投资者,忽然感觉监管层把自己说成了消费者,好像是买股票就像消费了一样,本金再也拿不回来了。
我想正常的投资者都不会对金融消费者这个词汇过于敏感,之所以当前这个阶段大家很敏感就是因为股票投资亏得太惨了,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监管层用词变化)都非常敏感。你说是不是这个原因?哈哈。
区分消费者和投资者至关重要
我金融从业十多年,刚开始在银行、支付机构、贷款公司工作过,这些还算是正常的行业,但是后来到了投资咨询(投顾)行业之后,发现这完全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行业,这些公司无法做大,而且永远在生存和死亡的周期轮回中波动。
我反思了很多年,也思考了这个行业优秀的商业模式(比如通过模拟盘为客户提供交易参考服务),但最终都没有一个很完美的结果。直到今天早上,我突然想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区别,才有了大彻大悟的感觉。
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说,现代社会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所以生产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本质是为了消费者获取更高的生活质量,更高的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
因此,我们看到了产品越做越简单,消费者使用越来越方便,最好做成傻瓜式的产品,消费者看到外形就如何使用,最多看看简易说明书就能使用,复杂的一点儿的可能需要详细的看看说明书。
服务同样也是如此,就以我在上海租房为例,我就发现原来租房子要给中介35%的手续费,后来降到30%,最近一次租房是二房东带着看房的,人家只收一个不超过200块钱的红包。
特别是我还意识到一个微小的变化,原来签租房合同都是从当天开始计算租期,现在竟然还会考虑到租客搬家和上家房子到期的原因,免掉三五天,甚至七天的租期,这种越来越人性化的服务就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但回到股票投资上却似乎有些不一样。
如果按照做实业的思维,让股票投资越来越简单,简单到让客户今天买入某个代码明天就翻倍,或者明天就涨停,似乎这就应该是对的。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投顾公司有这个能耐,他们还需要开公司赚客户的钱吗?这个常识,就被一位保洁阿姨一语道破了:你们公司老板真有能耐帮别人炒股赚钱,辛辛苦苦招几百号人干嘛,自己悄悄发财不好吗?
根据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和工作经验,我发现投资赚钱这件事情非常难,而且非常的反人性,所以比服务投资者更重要的是,筛选到那些真正愿意学习,真正愿意迎难而上的投资者。
比如很多机构就找到了这些类型的投资者,雪球和股吧提供了投资者交流的平台,万得、东财和萝卜投研提供券商研报和数据服务。至于那些亏了很多钱也不愿意花点心思来学习的投资者,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放弃助人思维,尊重他人命运。
重新回到让投资变得简单的话题上,上面提到让投资变得简单,并不是简化成提供一个代码就能够实现的,所以现实社会就有了另外一个让投资变得简单的路径。
这个路径从投资行业的分工就能看出来:首先看卖方的券商,他们设置的有首席经济学家,行业研究员,分析师,投资顾问和销售顾问等等;再来看买方的基金公司,他们设置了首席经济学家,投资总监,风控总监,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下单员和最近两年的新职业基金投顾(现在市面上的基金品种超过1万只了,设置这个职位很有必要)。
这一系列职业的分化和细化,都是为了把投资这件很难的事情逐渐分解到各个环节,通过过程专业化最终让结果变得专业化,实现整体上投资化难为简。这绝不是很多人幻想的,通过推荐一个代码,让投资变得简单。
所以,当你理解了投资行业真实的化难为简的过程之后,你是怎么想的呢?专业的机构要配备大量的岗位来实现过程专业化和结果专业化,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果我们做不到把首席经济学家,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风控总监等核心人员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话,那么我们肯定无法简单的实现投资赚钱。
回到最初的话题,你是准备做一位消费者,还是准备做一位投资者呢?如果准备做一位消费者,你只需要越来越懒就行,你想要保底的回报,有存款,大额存单,你想要风险偏低的高额回报,有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甚至还有固收+这种创新产品;如果要求再高的回报就会有指数基金,指数增强产品,当然要伴随着高风险偏好;如果你还不满足这个收益率,你需要反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本金亏完了能接受吗?二是能不能找到下一个巴菲特?三是躺着还能赚取超额收益,自己配不配?
到底要买怎么样的产品,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自己,金融机构会通过一系列风险测评让他们更了解自己。
如果你准备做一位投资者,那么你的目的就是从资金量不大的个人投资者,逐渐成长为产业资本,国外的有巴菲特,国内的有刘益谦,这些都应该是投资者的榜样和偶像。
当你决定做一名投资者,你需要像老板那样去奋斗: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能够冒险、洞察和创新,能够快速组织资源抓住商机等等。而这个过程恰恰和消费者相反,需要的是勤奋,需要的是持续不断地付出。
写到这里,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消费者不需要努力,生产者会提供越来越好的服务;投资者就需要持续努力,像老板一样去奋斗,最终获取自己认知的变现。大家有没有发现?投资者本质上是生产者,因为投资者是公司股东,是公司老板。
当我区分了消费者和投资者之后,过去很多年的投资困惑,我感觉一下子就清晰了很多。文章的最后,问问各位朋友,你是准备做一位消费者,还是做一位投资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