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恒立液压,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恒立液压是给挖掘机、起重机、盾构机这些大机器做油缸、泵阀、马达和线性驱动器等。
企业怎么赚钱?
就是卖这些玩意儿给主机厂,比如三一重工、徐工、卡特彼勒这些大佬,他们组装成整机卖给工地、矿山啥的。
恒立不卖整机,只卖核心零件,赚的是零部件的溢价——国产替代外资,主机厂爱买,因为便宜20%还靠谱,恒立就靠规模卖得多、毛利高(常年40%+)来圈钱。
行业上看,机械装备制造占收入的99%,占利润的98%,是企业的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液压油缸、液压泵阀及马达都并非产业链终端产品,产业链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液压油缸、液压泵阀及马达也都只算是一锤子买卖,产品是弱势的。
股东上看,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77.82%,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36.95%, 股权较为集中。
公司最终控制人汪立平、钱佩新是夫妻关系,汪奇是他们的儿子。股东是强势的。
董事长简介:
汪立平,1966年出生。
1990年,汪立平在江苏省无锡市创办了无锡恒立液压气动有限公司,这便是恒立液压的前身。
从1991年开始,他带领恒立液压历时10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改进,终于在1999年成功研制出符合标准且可与国外企业抗衡的液压油缸,打破了国际垄断。
2000年,恒立液压的液压油缸实现量产,并迅速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2011年,汪立平带领恒立液压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篇章。
董事长简介看,董事长有创业经验,董事长是强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产品是弱势,股东和董事长是强势,公司处在平衡态。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20年78.55亿,2024年93.9亿,增长19.54%。
扣非净利润上看,2020年21.91亿,2024年22.85亿,增长4.29%。
市值上看,2020年1475.06亿,2024年707.55亿,减少52%。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20年毛利率44.1%,净利率28.69%;2024年毛利率42.83%,净利率26.71%,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双降的。
看看企业战略分析:
恒立液压做精密液压缸,从2020年的狂飙到2022年的低谷,再到2025年的稳健回升,战略较为清晰。
国产化、国际化、多元化、电动化,四条主线贯穿始终。
2020年,公司定下“三化”基调:国产替代泵阀、海外建厂、非挖突破。那年挖机销量暴增39%,恒立顺势把泵阀从实验室推向中大挖主机厂,渗透率从个位数蹿到30%。
2021年升级为“四化”,电动化首次写入规划,定增15亿投线性驱动器。
2022年行业腰斩,战略没退反进,提出“非挖占比30%、海外25%”硬指标。
2023-2024年墨西哥厂、丝杠项目陆续落地,2025年半年报里,线性驱动器已量产50+款,机器人应用开始贡献收入。
实施效果,2020年营收78.55亿,净利润22.54亿,泵阀收入暴增86%,战略得分90%。
2021年虽增速放缓,但泵阀渗透率再提10个点,非标油缸销量+36%,完成度85%。
2022年最惨,营收下滑12%,但非挖业务逆势+25%,海外收入占比从13%升到21%,韧性得分80%。
2023年行业再跌25%,恒立却营收+9.61%,非挖泵阀销量+410%,毛利率回升1.35个点。2024年稳住阵脚,营收+4.51%,非标油缸+21.5%。
2025年上半年,挖机销量仅增16.8%,公司营收却+7%,净利润+11%,线性驱动器开始放量。六年平均完成度86%,在周期底部都能正增长,执行力可见一斑。
战略持续性上看,挖机销量从32.76万台跌到15.5万台又回升,波动幅度超60%,但公司从未动摇“四化”。
研发占比从4.5%一路抬到8.1%,铸件自给率从60%升到90%,海外工厂从印度一家扩展到墨西哥、巴西、德国研发中心。
泵阀渗透率从中挖30%到中大挖60%,非挖收入占比从20%到32%,每一步都踩在规划节点上。
优势很明显:技术壁垒+市场龙头+多元弹性。油缸市占稳在60%,泵阀国产首家,绑定三一、卡特彼勒,客户粘性极高。研发投入年均6亿+,专利从百位数到千位数,毛利率常年40%+,远超伊顿、博世。非挖+海外贡献已达45%,现金流充裕,ROE从未低于17%。
劣势是周期依赖虽降到50%,但仍拖后腿;汇率、钢价、财务费用(2025Q1暴增4683%)是定时炸弹;电动化虽起势,但丝杠、机器人验证周期长,短期难挑大梁。
最后看目标达成度。2025年半年报,海外收入占比21%(目标25%,差4点),非挖/电动占比32%(目标35%,差3点),泵阀中大挖渗透60%(目标完成)。
六年复合营收增长率3.9%,净利润增长率2.1%,在行业负增长背景下,战略目标基本兑现。
2025年机构预测全年营收105亿,净利润30亿,若达成,将是周期底部后的首次双位数增长。
看看营收怎么分配?
用2025年三季报和2024年三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77.9亿,增长12.31%,营业成本45.21亿,占收入的58%,增长11.35%。
营业总成本55.96亿,占收入的71.83%,增长10.93%。
毛利润32.69亿,营业利润21.94亿。
收入增长12.31%,营业成本增长11.35%,成本增速慢于收入增速,净利率是上涨的,营业总成本增长10.93%。
销售费用1.63亿,占毛利润的4.98%,增长13.54%。管理费用4.57亿,占毛利润的13.97%,增长20.66%。
研发费用5.5亿,占毛利润的16.82%,增长2.88%。
最后,净利润20.91亿,增长16.56%;扣非净利润20.09亿,增长15.78%。
企业成本占收入较低,费用上也都较为合理。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14年,从市场募集44.15亿,给市场分了61.77亿,分红还算可以。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89.11亿,应收21.61亿,存货21.79亿,其他应收款0.33亿,其他流动资产2.59亿,总计135.43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0.14亿,厂房42.5亿,在建10.4亿,其他非流资产2.55亿,总计55.59亿。
这两年存在产能释放,但能赚多少钱,这个不好预估。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0.01亿,应付9.44亿,合同4.06亿,工资和税3.96亿,其他应付款13.81亿,一年内到期非流0.01亿,其他流动负债3.12亿,总计34.41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0.1亿,
资产合计191亿,负债合计34.51亿,净资产156.51亿。现金89.11亿,长期投资0.14亿,短期借款0.01亿,长期借款0.1亿,现金流较为充裕。
算个估值:
2023年净利润是25亿,20倍估值是500亿,加上现金流是590亿,净资产收益率是15.97%,能支撑416亿的市值。
估值范围400—590亿之间。
2024年最低股价是41.55元,市值是556亿,算是估值底部了。
目前1206亿的市值,虽然不算低,算是正常估值吧。不过入手的话,还是偏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