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其描述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阶段状态”。
世界银行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在10000-12000美元之间的经济体,定义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当这些经济体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过程中,长期在这个收入区间内挣扎,难以突破,就被认为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而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成的。
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亚洲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都长期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综合来看,应对措施主要有:
加强技术创新:政府和企业加大在科研上的资金投入,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如半导体、人工智、新能源制造等新兴产业。
多元产业结构:政府应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战略,引导经济从过度依赖少数产业,转向多元化产业结构。如挪威在石油产业繁荣时期,就积极发展海洋渔业、航运、金融等产业,降低对石油产业的依赖。
收入分配改革:从生产推动型向消费推动型转变,必须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