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市场中性”
1、什么是市场中性
邻居老张最近总在阳台踱来踱去:手里的股票套了 20%,想割肉怕明天就涨;空仓吧,又怕错过反弹,每天盯着大盘 “心脏跟着 K 线跳”。
有天他跟我吐槽:“就没个办法,不管市场涨还是跌,都能稳稳赚点钱?”
还真有,这就是金融圈里的 “市场中性策略”。
它不像普通炒股那样 “赌市场涨”,也不是空仓 “等机会”,更像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不管晴天雨天、旺季淡季,都能靠卖水卖零食赚点稳钱,把 “看天吃饭” 变成 “靠本事吃饭”。
先把 “市场中性” 的底说透,核心是 “抵消市场波动,只赚选股的钱”。
普通炒股是 “赌方向”,你觉得市场会涨,就满仓买股;觉得会跌,就空仓。但市场中性不赌方向,而是搞 “平衡术”:
一边买些你觉得会涨的股(做多)。
一边借别人的股卖掉(卖空)你觉得会跌的股,用 “做多赚的钱” 抵消 “市场跌的风险”,或者用 “卖空赚的钱” 抵消 “市场涨的踏空焦虑”。
简单说,就是 “不管市场整体涨还是跌,只要你买的股比卖空的股表现好,就能赚钱”。
就像开便利店,晴天卖饮料赚得多,雨天卖雨伞赚得多,不管天气怎么变,总有能赚的品类,抵消了 “靠天吃饭” 的风险。
2、举个栗子
最直观的市场中性案例,看某公募基金的操作就懂了。
2023 年 A 股震荡,沪深 300 指数跌了 5%,但这只市场中性基金却赚了 8%。它是怎么干的?
基金经理选了 20 只消费板块的龙头股(比如家电、食品)做多,同时卖空了 20 只消费板块里业绩差、估值高的弱势股。那年消费板块整体跌了 3%,但基金做多的龙头股只跌了 1%,卖空的弱势股跌了 7%。
相当于做多端亏 1%,但卖空端赚了 6%,一抵消还净赚 5%,再加上一些打新收益,最后总收益 8%。
这就像两个人赛跑,你押 A 跑赢 B,不管两人是一起往前跑(板块涨)还是一起往后退(板块跌),只要 A 比 B 快,你就能赢。
但别以为市场中性是 “稳赚不赔的魔法”,它的 “命门” 在 “选股能力”。要是选的 “多股” 没跑赢 “空股”,反而会亏。
我同事小李去年想模仿市场中性策略,自己买了 5 只新能源股做多,又卖空了 5 只新能源股。结果他买的股跌了 10%,卖空的股只跌了 2%。做多端亏 10%,卖空端只赚 2%,最后亏了 8%。
他后来叹口气:“这策略看着简单,选对股比登天还难,专业机构有数据和模型,我就凭感觉瞎选,不亏才怪。”
这就像开便利店,要是你进的货都是没人要的临期食品,不管晴雨都卖不出去,照样赚不到钱。市场中性的 “稳”,是建立在 “选对涨跌标的” 基础上的,不是随便凑对多空就能赚。
市场中性策略最适合 “怕波动、求稳” 的人,比如中年上班族、退休人士。
这类人没精力天天盯盘,也承受不了本金大幅亏损,想赚点 “比理财高、比股票稳” 的收益。
我姑妈退休后,就买了一只市场中性基金,每年收益稳定在 5%-7%,比银行理财高 2 个点,而且不管股市跌多少,基金净值波动都不超过 2%。
她说:“现在不用天天看大盘,拿到分红就够补贴家用,睡得也香。”
反观那些追涨杀跌的退休朋友,去年有的亏了 15%,天天愁得睡不着,这就是市场中性的价值:给不想 “赌行情” 的人,提供一个 “稳稳的幸福”。
还要分清 “市场中性” 和 “躺平理财” 的区别。
市场中性不是 “买了就不管”,基金经理会定期调整多空标的,比如某只做多的股业绩变脸了,会及时换掉;某只卖空的股有反弹迹象,也会止损。
就像便利店老板要定期盘点库存,卖不动的货及时下架,热销的货及时补货,不是进一次货就不管了。有只市场中性基金去年就因为没及时调整,手里做多的一只股突然爆雷跌停,卖空的股又涨了,结果单月亏了 4%,虽然全年还是赚了 3%,但也让投资者捏了把汗。
这说明就算是专业策略,也需要动态调整,没有一劳永逸的 “稳”。
3、说到底
市场中性不是 “打败市场的神器”,而是 “适配风险的工具”。
它像一把雨伞,不能帮你在暴雨天淋不到雨,但能让你不被淋透;像一双防滑鞋,不能帮你在冰面上跑多快,但能让你不摔跤。
对咱们成年人来说,投资不是 “比谁赚得多”,而是 “比谁活得久”。
与其在市场里追涨杀跌心惊胆战,不如找个适合自己风险的策略,稳稳地赚 “能睡好觉的钱”。
毕竟,能稳稳拿到手的收益,才是真收益;不用提心吊胆的投资,才是好投资。
[市场中性]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