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手效应?最典型的热手效应案例解析

2025年10月17日10:21:4929

今天我们学习“热手效应”

1、什么是热手效应

小区篮球场的老张最近总爱吹 “投篮神技”—— 上周三他连续投进 5 个三分球,当场拍着胸脯说 “今天手感发烫,再投 10 个也能中”,结果接下来 10 球只中了 1 个,还差点砸到场边的小朋友。

老张悻悻地说 “手感被风吹走了”,其实他踩的坑,就是心理学里的 “热手效应”。把偶然的连续成功,当成了必然的 “好运延续”。

这毛病不仅出现在球场上,在投资里更常见,不少人因为 “追着热手买”,最后把本金都套牢了。

先把 “热手效应” 的底说透:它是种认知偏差,总觉得 “连续赢过的事情,接下来还会赢”。

最早这词儿来自篮球比赛,统计发现球迷总觉得 “刚投进 2 球的球员,下一球命中率更高”,连球员自己也会这么觉得,甚至刻意多给这类球员传球。但数据证明,球员每次投篮的命中率,和之前是否投进没啥关系。

就像抛硬币,连续出 3 次正面,下一次出正面的概率还是 50%,不会因为 “连正” 就变高。

放到投资里,就是看到某只股票连涨 5 天、某只基金连赢 3 个月,就觉得 “它还会涨”,不管基本面好不好,一头扎进去,结果往往是 “一买就跌”。

2、举个栗子

最典型的热手效应案例,要数 2021 年的新能源基金热潮。

当时某新能源基金连续 6 个月涨超 10%,净值从 1 元飙到 2.3 元,基金经理被捧成 “冠军舵手”,申购的人排起长队。很多人像老张相信 “手感” 一样,觉得 “这基金连涨半年,肯定还能涨”,把养老钱、育儿钱都投了进去。

结果 2022 年新能源板块回调,这只基金 3 个月跌了 40%,净值回到 1.4 元,不少追高的人亏得直拍大腿。

邻居小王就是其中一个,他当时看同事买这基金赚了钱,没查持仓就跟风投了 5 万,现在还套着 3 万,他说:“当时就觉得‘热手’不会凉,哪想到凉得这么快!”

投资里的热手效应,还特别容易被 “短期收益” 放大。

比如某只妖股连续 3 个涨停,股吧里全是 “我赚了 20%”“再涨 5 个板” 的帖子,没买的人看了心痒,觉得 “别人都在赚,我不买就亏了”,赶紧追进去;结果第四天就低开跌停,连跑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些人买基金,专挑 “近一周涨幅前 10” 的,买完发现这基金之前涨得猛,是因为押中了某只短期爆涨的股票,等你买进去,股票已经开始跌了。

这就像老张看到别人连续投进,自己也冲上去投,却没看到对方已经投累了,手感早没了。

但不是所有 “连续涨” 都是热手效应,得分清 “趋势” 和 “偶然”。比如某家公司连续 5 年净利润增长 20%,股价跟着涨,这是 “基本面驱动的趋势”,不是热手;但某家公司业绩没变化,股价却连涨 5 天,这大概率是短期资金炒作的 “热手假象”。

就像老张要是每天都能投进 5 个三分,那是他真的练得好;要是只某天投进一次,就是偶然。投资时怎么分?看 “涨的原因”:是公司赚得多了、产品卖得好了,还是只是 “别人都在买”?前者是趋势,后者是热手,别搞混了。

3、总结一下

老话说 “趁热打铁要不得,趁涨追投更危险”,热手效应就是给 “贪心” 的人挖的坑。

球场上的手感会凉,投资里的热手会冷,没有永远涨的标的,也没有永远赢的运气。

对咱们成年人来说,投资不是 “赌谁手热”,是 “赌谁看得远”。看公司的长期价值,看基金的持仓逻辑,别被短期的 “连赢” 冲昏头脑。

毕竟,靠热手赚的钱,早晚也会因为热手凉了而亏回去;只有靠理性赚的钱,才能稳稳揣在兜里。

就像老张现在打球,不再执着于 “连续投三分”,而是根据场上情况选投篮方式,命中率反而高了。

投资也一样,别追着热手跑,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比啥都重要。

毕竟,篮球赢一场靠手感,赢一辈子靠技术;投资赚一次靠运气,赚一辈子靠理性。

[热手效应]你学会了吗?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