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2025年9月17日宣布了降息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的首次重启,标志着货币政策周期的转向。
这次决策的核心背景是就业市场的急剧恶化,8月失业率上升至4.3%,非农就业仅增长了2.2万,通胀温和反弹尚未失控 。
这一次预防性降息意在平衡就业下行的风险和通胀压力,降息的影响可以从全球经济、中国市场、行业格局及长期趋势来看待它:
全球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改善和政策分化并存
美元与资本流动
降息后美元指数先下跌后上涨,反映了市场对美联储政策持续性的疑虑。
短期内美元走弱将会缓解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压力,尤其是印度、东南亚等外汇储备充足的地区可能吸引资金流入 。欧日央行因为通胀的压力可能维持紧缩,这种政策分化将限制美元贬值幅度,削弱新兴市场的提振效果 。
资产价格波动
美股在决议公布后呈现冲高回落的特征,科技股因为融资成本下降估值提升了,鲍威尔无需快速降息的表态压制了市场激进预期 。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在降息周期中通常会受益,需要警惕买预期卖事实的风险,当前的金价已经接近了3700美元/盎司的高位,回调压力增大 。
美债的收益率窄幅波动,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在鲍威尔讲话后回升至4.2%,反映了市场对长期通胀的担忧 。
全球货币政策联动
美联储降息为其他央行提供了政策的空间,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可能跟随降息刺激经济,欧元区和日本的政策独立性较强,预计维持利率不变。这种分化可能会加剧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
中国经济:政策空间打开与结构性机遇
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增强
中美利差收窄至1.2个百分点,缓解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为中国央行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市场预期中国可能会通过降准或中期借贷便利MLF降息,用以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和消费领域 。决策层强调以我为主,政策的力度将取决于国内的经济数据,并非单纯的跟随美联储的节奏 。
人民币汇率与资本流动
离岸人民币在决议后升破了7.10,创下11个月的新高,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中长期来看,若中美关税谈判取得了进展,叠加PPI转正的预期,人民币可能会进入升值通道 。外资对A股的配置意愿增强,9月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已超500亿元,科技、消费龙头成为主要配置标的 。
产业与贸易影响
美元走弱提升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纺织、消费电子代工等行业订单有望增长 。
需要警惕美国需求疲软的风险,8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了4.5%,显示出外需复苏的乏力。此外,降息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增加进口的成本,尤其是能源和芯片等关键的领域 。
行业分化:成长股与周期股的再平衡
科技与成长板块
半导体、AI算力等重资产行业直接受益于融资成本的下降。英伟达产业链、新能源车等企业可能加速技术的研发和产能的扩张 。需要警惕估值与盈利的匹配度,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在决议后大涨2.85%,部分高估值的个股存在回调的风险 。
金融与消费行业
券商板块因市场活跃度的提升迎来业绩的弹性,头部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有望增长10%-15% 。消费领域,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受益于信贷成本的下降,比亚迪、海尔智家等企业出口订单的增长显著 。
贵金属与工业金属
黄金在降息周期中通常表现很优异,山东黄金、紫金矿业等企业盈利的弹性增强 。工业金属方面,铜、铝等受益于全球基建复苏预期,江西铜业等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已从120天下降至90天,显示需求回暖。
传统行业和风险领域
银行的净息差短期承压,信贷需求回升可能抵消部分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行业政策底已经出现,销售端的回暖仍需要时间,保利发展等国企开发商更具抗风险能力。
长期挑战:政策不确定性与结构性矛盾
美联储政策路径分歧
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内部对降息节奏存在严重分歧,9名委员支持年内再降两次,6名委员倾向于维持利率 。
这种分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剧,尤其是10月份非农数据若是超预期,可能会引发对降息预期的重新定价 。
通胀与就业的再平衡难题
尽管当前的通胀可控,美联储预测2026年核心PCE可能回升至2.6%,长期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若降息的刺激需求过热,可能会迫使美联储提前重启加息,形成降息-通胀-加息的政策循环 。
债务与资产泡沫风险
美国政府的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超130%,降息可能会加剧财政赤字货币化担忧。同时,美股估值处于历史90%分位,科技股市销率PS达到6.2倍,远超2019年的水平,回调的风险在积聚 。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扰动
中美的关税问题仍是潜在的风险点,若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从30%上升至40%,可能会抵消降息带来的出口利好 。此外,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可能会削弱降息对制造业的刺激效果。
结论:多维影响下的结构性机遇。美联储此次降息是为了应对就业危机的权宜之计,并非是全面宽松的信号。
对投资者来说,需要关注三大主线:一是受益于流动性改善的科技成长股半导体、AI;二是美元走弱逻辑下的黄金和出口制造;三是政策支持明确的消费与新能源领域。
同时,需警惕市场的预期差,比如年内降息的次数、通胀反复和地缘冲突升级带来的风险。
对中国来说,应该把握货币政策空间扩大的机遇,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同时防范资本流动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了低增长、高波动新常态,资产配置需要更注重防御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