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现代社会孩子养活父母的压力很大,那么父母养活孩子的压力大不大呢?
也很大。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许多人穷困潦倒,但是养活七八个孩子一点压力没有,因为当时养孩子和养牛没啥区别,不需要多少成本。
母乳喂养;自家地里随便种点粮食就能生活,不需要花钱买菜;孩子长大后也不用上学,因为当时宣传的是两手老茧闹革命,知识越多越反动,无知最光荣!
在这种情况下养孩子能有啥成本?
父母闲着没事,多生几个孩子,自己就是孩子头,如果都是男孩的话,那就更了不得了!
无论走到哪里,身后跟着七八个壮劳力,自己是老大,谁敢欺负你?
在当时的农村,谁家兄弟多,谁的势力就大,就是村中一霸,无人敢惹!
所以,到了八十年代,国家推出计划生育的时候,农村人想方设法的避开计划生育,拦都拦不住!
但是,现在的农村人为什么不敢多生了?是思想进步,观念改变了吗?肯定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感觉生孩子已经没有投资价值!
不得不承认,许多人是把孩子当成一种投资品看待。
他们生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本事,然后光宗耀祖,给自己挣面子,同时为自己养老。
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还有城镇化的加速,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意识到:养孩子逐渐成了亏本的买卖,纯粹是给别人做嫁衣。
首先看成本:
怀孕期间需要住院,而且费用不低,前前后后少说也需要两三万块钱。
孩子出生后,需要买奶粉,而且最好买高档奶粉,因为低端奶粉不安全,万一存在三聚氰胺就完蛋。
现在小孩发烧感冒,动辄几百上千的费用,医疗支出可是令人心疼啊!而且这钱还不能不花!不花钱给孩子看病,孩子长大后能不记恨你?
到了八九岁,孩子又要上学,虽说现在不用交学费,但是许多地方必须买学区房才能入学,否则就要交借读费,这费用可不便宜,我们这小县城都需要给教育局长送一两万才行,福州的名校借读费更是高达10万!
读完中学还要读大学,虽说现在的大学水分很大,上了也没啥用,但是许多孩子包括成绩差的学生都要求上大学,因为不上学就要进厂打螺丝,打螺丝太辛苦,还是在大学里混日子轻松一点。
大学毕业之后,又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父母撒手不管,让孩子自己打拼买房,那么,即便孩子能力比较强,等他有钱买房的时候也已经三四十岁了,那时再结婚已经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这样的孩子很难对父母有感激之心,也不会太孝顺,因为父母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帮助,还有可能拖后腿。
如果父母掏钱帮孩子买房,无形中又增加了养孩子的成本。
问题的关键是你付出了那么多的成本,不一定有回报。
除个别能力强的人之外,大部分孩子也就是月薪五六千的打工族,如果没有拆迁、买彩票这些意外之财的话,这点收入还还房贷、车贷,养活自己都够呛,哪里还有能力去赡养父母?
00后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是他们聪明、觉醒了,而是不得不接受现实:自己没能力赡养父母,所以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没能力赡养自己,可是在孩子身上的投资还不能减少。
自己在孩子的身上投入那么多资金,到头来却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养孩子只能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在投资领域,如果人们发现这个项目不赚钱的话,就会减少投资。
同样的道理,如果养育孩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话,人们自然就要减少生育。
当然,许多人会说:“不能用投资的眼光看问题,父母养孩子是一种爱,不是投资!”
据我观察,许多农村人生孩子就是一种投资,把孩子当成养老保险,一旦投资失败,就会骂孩子不孝顺。
这些人发现生孩子不划算的时候,就会拒绝生育。
城市人口文化水平高,但是他们相信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对一些底层人而言,不生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不管是何种情况,都会造成生育率降低。
不过,这也算是好事,至少当初计划生育的目的达到了。
以前用行政手段没有完成的任务,现在通过经济手段完成了。
这说明行政手段还是斗不过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