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市场之界

2023年11月22日15:49:45184

科斯在1937年的文章《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Firm)一文中,问了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企业?其答案是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这看上去象是一个套套逻辑,但是这篇文章用上了交易费用这一词,还是开创了经济学的新篇章。而考虑交易费用之后,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就不再仅仅是循环论证。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知价并不是没有成本的,我们把它称为知价费用,这显然是交易费用的一种。企业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就无需知价。也即在知价费用高昂之时,企业就出来了。也即在知价费用高昂之时,企业的交易费用会比市场低。知价需要市场,而市场机制的建立本身成本不菲,这背后需要产权的清晰界定。从没有市场要形成市场,过程艰难,这可以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价格冲关看出来,改革差点由此而夭折。企业的建立恰恰可以节省这部分知价费用,因为在企业内部不需要知价,靠着管理者的有形之手来分配资源。

理论上如果资源配置都是通过企业来进行,企业之外没有市场,此时就只能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进行资源配置。也即理论上可以存在超级巨无霸的企业,这就是列宁所构思的全国统一的大工厂,其实就是整个国家是一个企业。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绝对方式。

但是,这一点被证明是极其低效,国贫人穷是后果,难以为继。苏联也搞了几十年,这种不用市场的体制最终还是在超级大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苏联比较强的恰恰是不需要市场价格引导的国防工业及相关的航天技术产业,这两个行业举全国之力来搞研发与产业化,至今还有一定的领先优势。这些深刻的教训说明不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全面经济发展。

哈耶克在与米塞斯的大论战中算是小胜一筹。哈氏的著名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对于市场的深刻洞见而知名。市场中的知识不是那么容易获得,所有的参与者看着市价来行动,听从市场的声音,若不如此,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若是没有市价的存在,分散的交易知识不容易获得,信息费用高昂。市场竞争的存在,是对于企业经营的最大约束,也是对于企业家行为的最大约束,做对了可以获得财富,做错了被淘汰。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令人瞠目的经济成就,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便是让市场发挥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让所有的企业去考市场的试,考得高者意味着其资源配置的能力强、效率高,最终得以存活与发展。政府包办一切资源的配置,最终的结果便一定是形成等级森严的制度,最终被证明是无法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也在与市场经济国家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不知价处,企业的规模得以确定。企业规模的边界其实是产权的边界。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