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与经营

2023年12月8日14:33:18185

营业与经营,有区别吗?一般的理解,似乎是没有区别,营业更为通俗,经营似乎更为学术化。不过,这两个词在会计领域需要区分一下,因为在会计报表之中,我们有营业利润与经营利润的区别。

营业利润与经营利润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会把财务费用排除在经营利润之外,因为财务费用的发生是因筹资而起,而筹资活动并不是狭义的经营活动。而我们翻看营业利润所包括的内容,会发现其中的内容极其丰富,除了我们一般理解的经营利润,还包括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他收益(主要体现为政府补贴)等等。其中资产处置损益、其他收益是新增的内容。

从利润构成来看,营业利润显然是包括经营利润的,也即在会计角度来看,营业是大于经营的;但是管理学中的经营显然是更大的概念,其形象的表达就是做正确的事,企业当中需要做对的事情都是经营,这样经营就包括了供产销、筹资与投资。

这样会计学中的经营与营业,与管理学中的完全不一样,其包含范围甚至是相反的。不同学科的惯例如何形成有点玄妙,我们这里的暂时不做讨论,但是差异如此大的定义,显然我们在提到经营与营业时,需要指明是会计学角度,还是管理学角度。要不然,这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不利于问题的讨论。

从会计报表中所提到的营业与经营来看,属于经营利润的范围一直以来都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是营业利润所包含的内容却是一直在增加,以前像投资收益这一类的非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损益,是一直放在营业利润之外的,但是如今这些逐渐挤进了营业利润的范围,后来陆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损益也进入了营业利润的范围。甚至为了细化资产减值损失当中,因为应收款收不回来带来的损失,专门设立信用减值损失来加以反映,也即信用减值损失从资产减值损失之中分离了出来。

而资产处置损益是有着专门的含义的。根据财会〔2017〕30号文件的规定,该文件新增“资产处置收益”行利润报表项目,反映企业出售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金融工具、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或处置组时确认的利得或损失,以及处置未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及无形资产而产生的处置利得或损失。也即资产处置损益主要用来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因出售,转让等原因,产生的处置利得或损失。

简单来说,处置非流动资产,是指对于非流动资产的出售与转让。而涉及到非流动资产的报废、毁损,依然要处理成营业外收支,我们将之前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这些长期资产的转入清理之后,全部计入营业外收支,如今区分成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出售、转让,另一种是报废、毁损。也即是说,处置是对于闲置的资产所进行的处理与安置,资产处置损益只限于前一种情况。而长期资产发生报废与毁损,前者是一项资产正常使用寿命结束时,实际使用效能的丧失,后者则是因为非常事件导致资产使用效能的丧失,一般来说都涉及到非流动资产使用效能的丧失。

营业之外,显然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导致企业发生的利得或损失,也是我们准则下定义当中的非日常活动,一般是非正常因素所引发的。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也即主要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经营之外,还有营业,营业之外则肯定是与经营无关,这些非常事件对企业不可能完全没有影响,但是也只是偶然的影响,来无影去无踪,不可以提前预测,可以看成是经营的噪音,其重要性上当然就几乎可以忽略了。

对于一家经营主导型的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即为营业活动,但是世间的企业有一些是多元化的企业,这些企业既有经营业务,也有投资业务。而对于主营为经营业务的企业,其如果有闲置资金,往往也会进行一些金融资产的投资,而这些持有的金融资产就会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在以前一般是不作为营业之内的活动,如今的处理,却也把这部分看成是企业营业之内的事,究其原因,是因为如今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已经是司空见惯,将其作为营业之内的活动也就理所当然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