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解释架构(此为《会计解释》第三章第一节)

2023年12月12日11:49:29142

会计科目,是运用会计分录必须建立的项目,也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会计要素是会计信息的分类,而会计科目就可以看成是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分类,只有落脚到会计科目,我们才能通过编制会计分录反映更为具体的内容,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显然就是必须的了。

会计科目本身又可以分为总账科目与明细科目,这是更进一步详细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明细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反映的详细程度。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成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三级科目,当然一般到三级科目就差不多,分太细基于重要性原因是没有太多必要的。

从报表的编制来看,不同的会计科目都有可能最终加以合并反映,比如存货一项,包含了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科目。企业内部基于反映细节以便于考核与分析的要求,往往会将明细科目设置得很详细;但是企业对外披露的财报则限于篇幅,一般只能是汇总反映,不过也会辅助于附注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披露。

本节明为会计科目的解释架构,其实是要将会计科目的解释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一般来说,专业的会计书中,会把具体科目所反映的内容明确化,借方贷方分别反映什么,都有明确的界定。

而从经济解释出发,我们发现作为处理经济业务最小单元的会计分录,其背后其实深藏着经济业务的本质认识。用什么科目,决定着最终这项经济业务以何种方式来加以反映。比如在销售过程中,销货方给予购货方现金折扣该如何处理,就是一个需要先搞清楚本质,才能做出会计科目处理决定的事项。若是认为现金折扣必然发生,那么将其处理成销售折扣一般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此折扣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就要处理成一项理财收益,此时就需要将其确认为财务费用。

会计科目解释架构,其要义在于要根据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建构一个完整的科目体系,也包括会计科目的详细程度。完整性与详细性构成了会计科目必须满足的两大特征。

会计科目构成了会计分录处理的基础,也构成了报表编制的基础。当然报表基于篇幅的考虑往往会对会计科目加合并。此外报表往往对于不同要素进行了大角度的分类,比如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从这个分类的标准来看,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制其他分类的财务报表,比如把资产分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或者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等等。每一种分法的背后其实是对于资产构成进行了重新组合,其反映的目标就变得不一样了,也基于了不同的目的。

从会计科目所构成的财报角度来看,目前还是按照流动性来加以区分排列,流动性其实就是变现或者还现的时间性,变现时间越短,还现时间越紧迫,流动性越强,这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我们将资产按流动性高低排列以及负债也按流动性高低排列之后,企业的流动性问题就在财报中得到完整反映。这也是传统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架构。

不过,如果我们将资产或负债的分类进行不同的分类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比如我们将资产区分成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资产,然后将货币性资产排列在前,将非货币性资产排列在后。此时的资产构成就与流动性有着不小的差异,因为我们对于货币性的定义,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要强,变现时间要短,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二是变现的价值比较确定。这样还债资产就不仅仅只考虑流动性,还要考虑变现的风险性,其变现的价值稳定性,只有稳定才可以归类到货币性资产中。这样类似于股票这类金融资产虽然其流动性也足够好,但是其变现价值是不稳定的,因而就将其排除在货币性资产之外。因此,这样的划分其实是相比于简单的流动性划分,增加了条件,即增加了风险性。流动性好、风险性低的资产才能称为货币性资产。这样还债的确定性更强。所以,也许我们应该按照这个划分重新计算一下货币性资产负债比。

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划分,与经营资产与非经营资产的划分,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一般来说,金融资产即是非经营资产,非金融资产即是经营资产,除了此之外,就无其他了。这是因为企业的类型来说,无外乎只有两类企业,一类是经营型企业,一类是投资型企业。一家企业如果以经营为主,但是对于闲置资金进行了金融投资,就有了两类资产。以经营为主的企业,其资产的大部分当然是经营性资产;而以投资为主的企业,其资产则主要金融性资产(注意这里的金融性资产,是广义的金融资产,不仅仅是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界定的资产,其还包括货币资金以及长期股权投资)。

如果我们资产的轻重来划分,还可以将资产分为重资产与轻资产。资产的轻重其实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如果企业的经营能力的形成与持续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特别是投入到变现周期较长的资产项目之中去,我们就认为其资产比较重,比如购买大量的设备,投入巨额资本于研发活动中。因此,如果我们翻看财报,如果发现一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三项资产占比较大,就可以认为企业是重资产企业,从极端占比来说,这三类资产占比应该超过一半以上,才可以认定为重资产,当然考虑到这几类资产本身的单一性,也可以定一个相对更低的比例,只要其在资产构成中占比相对较大即可。放宽标准,我认为这三项资产的比重也不应该低于三成,毕竟剩下的资产较为分散的话,占比30%已经足够占据多数。正如控制股东对于企业实施控制,其持股比例一般来说也难得超过50%,持股30%以上已经算得上是控股股东,有些甚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只有20%以上,这是因为如今的上市公司其股权往往较为分散,中小投资者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其持股比例与规模再大也难以形成对于企业的控制。

我们观察企业的资产结构,从中去发现各项资产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资产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的经营特性。我们定义任何一家企业为何种企业,起码都要在资产的构成当中找到其典型特征。以上的各种分类,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分析会计科目的基本架构。会计科目只有在各大要素的分类结构之中才有其基础性意义。

因此,对于会计科目,我们首先要找到其在各个要素中的位置,然后将其放在结构之中,才能真正把握会计科目的重要性,会计科目的合并与分类是反映的需要,也是财报编制的需要。大类来说,只需要总数,总数才容易算出基本结构,如果希望知道更为明细的项目,可以通过附注来解决,现实也的确是这样处理的。会计科目的解释架构,本节的思路是认为应该将会计科目放在一个要素的结构之中来加考察,这样才会对具体的会计科目以及处理的来龙去脉有着本质性的理解。下一节,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到底有哪些常规的会计科目;最后一节我们将从会计科目背后的经济含义入手,更进一步探讨会计科目的内在本质。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