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二开始陆续有人咨询,牛市来了吗?能不能投钱进来?这篇文章聊下我的看法。
其实,在熊市往牛市转换的过程中,前面的每一次反弹都是假突破,只有最后一次反弹才会真正演变成反转,即牛市本身只是小概率事件。我目前的判断是,这轮上涨演变成牛市的概率是20%,80%的概率只是中级反弹。
牛市是基于最乐观假设下的一种情形,暂时看不清是否所有变量都会沿着乐观的方向演变,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改变就可能对最终结论产生很大影响。目前还是边走边看。不确定性永远无法完全消除,事前事中看未来,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对我来说,做概率分布分析,设想几种可能性,跟着事态动态发展走就好。
先说中级反弹的可能性,上周日,我开始意识到后续会有维稳政策推出,但不清楚政策的具体措施、力度大小及推出时间。周二上午三部委开会,我当时有2个判断,1、这波反弹的幅度至少和今年2月初以后差不多,因为前期下跌的惨烈程度、拐点发生的背景(一把手重视和政策催化)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反弹的第一目标位可以看到3000点左右。2、在反弹的第一阶段,沪深300和中证500ETF至少可以跑赢70%-80%的个股。
事后去看,我也没想到市场的表现形式是如此急速上涨。上证指数罕见的周涨幅竟然高达12.81%,上次有如此大的涨幅还是08年9月11日国务院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当周上证指数大涨13.66%。在5个交易日形成3个向上跳空缺口,这种形态也是非常少见的。央行创设2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愿意无限子弹兜底股市比较超预期;很多低仓位的机构和个人因为担心踏空而抢跑式买入。
这周中证500ETF(510500)涨20.25%,沪深300ETF(510300)涨18.17%,分别跑赢88%、82%的个股。同期东方财富涨57.25%,同花顺涨56.32%,香港交易所涨27.73%,这些个股在指数上涨时带有强Beta属性。
在周五开盘前,我在想这波反弹能不能看到1.5万亿成交量?结果没想到,当天的交易拥挤程度竟然导致上交所的委托和成交出现异常。当天上证指数报收3087点,已经超过我最初设想的第一目标位。接下来大盘大概率会回到23年7月24日-8月28日政策密集推出的区间。
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是政策加码期,决心和效果有多大暂时也无法被证伪。24Q4比较重要的变量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财政政策力度有多大,财政赤字率有没大的突破?10-12月份的经济数据表现如何?重要的事件节点是,10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12月第一周政治局会议和第二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给25年定调。如果观察到不低于6万亿的财政赤字扩张,我会把牛市发生的概率提高到50%-60%。
另外,股价上涨是传播逻辑的最好手段,逻辑越简单粗暴,越容易得到广泛传播。牛市本身就是一个正反馈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我对牛市的定义是,创业板指数自底部起的涨幅不低于1倍。考虑大众最常看上证指数,大盘突破4000点会成为一个重要节点,赚钱效应吸引资金净流入,出现加速上涨赶顶。
按照当前各方面的情况,A股很难走出慢牛长牛行情,如果有牛市的话,大概率表现为快牛的形式,并且在1年之内结束。最近2天都在外面吃午餐,一次是潮汕粿条汤面,一次是客家菜,竟然都遇见有人在谈论股票。现在各种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如果股市确实形成赚钱效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并且吸引场外资金大规模入市。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14-15年牛市或19-21年牛市,我都是在牛市走到中场才知道,上半场一脸懵逼、半信半疑。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如果有一轮大牛市,我肯定不是先知先觉者,至多是后知后觉的追随者,但应该也不至于成为最终买单的不知不觉者,否则过去这些年的学费都白交了。
牛市既创造财富,也毁灭财富。在疯牛快牛结束后的3年内必然一地鸡毛。没有守住的利润都只是账面数字。倘若能守住牛市期间的利润,至少强于市场上95%的机构和个人。真正经历过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后,依然能实现财富层级跃迁的只是极少数人。如果将来真有牛市,在股神遍地都是的环境下也不必眼红别人或产生焦虑,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
如何守住利润?对顶部区域各种迹象的经验教训和分析识别固然重要,知道在出现哪些信号时需要引起警惕。但更重要的是拥有自省能力,明白自己可能败在哪些人性的弱点上面。比如,在一轮上升行情中,人会越涨越乐观、越自大或自我膨胀,风险意识越来越薄弱,贪欲可能也会被放大,最终做出利令智昏的决策。总而言之,股票是人的游戏,行情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远比各种分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