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睦股份—— 5 年营收破 51 亿:SMC 猛、PM 稳,MIM 啥时候能发力?

2025年9月2日10:38:1036

今天聊聊东睦股份,还是先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东睦股份是一家专门用高科技方法制造金属零部件的公司,简单来说就是把金属粉末变成各种精密零件,供应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设备、智能手机等行业。

行业上看,制造业占收入的99%,占利润的99%,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粉末压制成型、金属注射成型、软磁复合材料等,这都是目前类似3D打印的金属制作零件的技术,下游是TO B的,产业链应该是弱势。

产品上看,粉末压制成型、金属注射成型、软磁复合材料等,很难垄断市场,也很难增大需求,但3D打印类的产品很前沿,产品暂定为弱势。

产业链上看,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34%,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10%,股权非常分散。

公司没有最终控制人,股东是弱势的。

董事长简介:

朱志荣,1965年出生。

曾任宁波东睦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财务部部长。2007年8月任公司总经理兼财务总监、财务部部长。2010年8月至今任公司总经理。

2018年起担任公司党委书记。现担任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粉末冶金分会会长,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副理事长。2019年8月6日起任公司董事长。

董事长简介看,董事长没有创业经验,董事长是弱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产品、股东和董事长都是弱势,公司处在弱势环境之内。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14年12.31亿,2024年51.43亿,增长3.17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14年1.13亿,2024年3.79亿,增长2.35倍。

市值上看,2014年49.53亿,2024年99.67亿,增长1.01倍。

营收涨了3倍,利润涨了2倍,市值涨了1倍,明显有低估?2014年PE是43倍,2024年PE是26倍,制造业高于10倍,都是有点高。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14年毛利率30.51%,净利率10%;2024年毛利率23.96%,净利率7.71%,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了双降。

看看企业的战略分析:

过去五年,东睦股份没瞎折腾,一门心思盯着自己的核心方向做,走出了一条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增长路子。2020 年的时候,公司一年卖货能赚 32.83 亿,到 2024 年这个数就突破 51 亿了;2025 年上半年更猛,才半年就赚了 29.3 亿,比去年同期多了 24.5%。能有这成绩,根本原因是公司一直死磕三块业务 —— 粉末冶金(咱就叫 “PM”)、软磁复合材料(叫 “SMC”)、金属注射成形(叫 “MIM”),还专门往新能源、高端制造这些有前景的领域钻,没乱撒网。​

2020 年公司收了上海富驰之后,做事的重点也跟着调了:一开始是 PM 和 MIM 两块都看重,后来慢慢把 SMC 当成了头号重点来推;2024 年又说要 “搞新的生产力”,2025 年再加了个目标 ——“靠技术多赚点钱”。能看出来,公司的大方向没跑偏,但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再说说这三块业务的实际干得咋样。SMC 是最出彩的:2020 年的时候还没多大规模,2024 年一年就赚了 12 亿多,2025 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又多赚 38%。而且公司在山西建的 SMC 工厂也投产了,一年能产 4.6 万吨货,现在做光伏逆变器里的磁芯,东睦的市场份额超过 35%,在这行里算顶尖的。​

PM 业务就比较稳,一步一个脚印:2024 年赚了 25.8 亿,其中给新能源汽车做的电机部件,收入比之前涨了 91%,而且里面高端产品占了 65%,不是靠卖便宜货走量。2025 年还成了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做电机里的铁芯,市场份额也有 35%,实力很扎实。​

MIM 业务就有点忽好忽坏了:2024 年因为折叠屏需求变多,收入涨了 33.1%,2025 年上半年更猛,比去年同期多 57.3%。但问题是在汽车领域拓得太慢,现在 MIM 业务里,来自汽车的收入才占 8.3%,这块潜力根本没挖出来。​

东睦的优势很明显,首先是技术硬,别人不好追。比如 SMC 的高牌号磁粉芯技术,全球都领先;PM 的电机部件也打破了国外垄断,不用再靠进口。2025 年上半年光研发就花了 1.62 亿,到现在累计有 922 项专利,技术储备很足。另外,产能布局也看得远,SMC 在浙江、山西有两个工厂,MIM 在连云港也有基地,能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客户方面也比以前健康,以前前五大客户的订单占 40%,现在降到 12.5%,不用怕某几个客户出问题就影响大局。​

但短板也挺突出。首先是 MIM 整合太慢,收了上海富驰后,这几年都没整合好,还连续两年因为 “商誉减值”(简单说就是之前买公司花的钱,现在觉得没那么值钱了,得减记)吃亏。然后是几块业务没配合好,比如 PM 有很多汽车客户资源,却没帮 MIM 打开汽车市场,各干各的,没形成合力。还有研发转化效率低,2025 年到现在只新增 1 项专利,很多技术研发出来了,没能快速变成产品卖钱,产业化速度得提上来。​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这五年的战略目标大体实现了。过去五年营收每年平均涨 9.2%;净利润更夸张,2020 年才 8750 万,2024 年就到 4.69 亿,每年平均涨 41.3%;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2.61 亿,比去年同期多 37.6%,赚钱能力越来越强。毛利率一直稳定在 23% 左右,净利率(从 2020 年的 2.7% 涨到 2025 年上半年的 11.1%,盈利能力提升很明显。但问题是赚钱太依赖 SMC,60% 的净利润都是它贡献的;而 MIM 的毛利率长期低于 20%,比另外两块差不少,说明战略执行得不够均衡,有的业务拖了后腿。​

东睦这五年的经历,其实给传统制造企业提了个醒:转型的时候,既要盯着长期目标坚持干,不能半途而废,也得及时改正在执行里出的问题。如果未来能解决业务配合的问题,提高研发转产品的速度,再把 MIM 在汽车领域的销量做起来,那它就不只是在 SMC 或 PM 某一块厉害的 “单项冠军” 了,有望变成高端制造领域啥都强的综合龙头。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29.3亿,增长24.51%;营业成本22.35亿,占收入的76.27%,增长25.69%。营业总成本26.13亿,占收入89.18%,增长20.58%。

收入增长24.51%,营业成本增长25.69%,毛利率变少了,营业总成本增长20.58%,毛利润6.95亿,营业利率3.17亿。

销售费0.31亿,占利润的4.46%,增长8.23%。管理费用1.08亿,占利润15.53%,减少0.84%。研发费用1.62亿,占利润的23.3%,增长0.11%。

净利润3.26亿,增长59.16%;扣非净利润2.5亿,增长40.61%。

成本占收入较高,收入和利润容易产生周期性,费用较为合理。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21年,从市场募集20.66亿,给市场分了15.6亿,分红较少。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3.97亿,应收15.18亿,其他应收款0.23亿,存货9.71亿,其他流动资产0.02亿,总计29.11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2.36亿,厂房25.92亿,在建1.13亿,其他非流资产0.19亿,总计29.6亿。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2.08亿,应付6.57亿,合同0.05亿,工资和税1.12亿,一年内到期非流负债7.92亿,其他应付款1.01亿,总计18.75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16.76亿,长期应付款2.96亿,总计19.72亿。

资产合计58.71亿,借款合计38.47亿,净资产20.24亿;现金3.97亿,长期投资2.36亿,短期借款2.08亿,长期借款16.76亿,企业现金流压力较大。

算个估值:

2023年净利润是1.98亿,10倍也就19.8亿,净资产收益率是9.78%,能支撑33亿的市值。估值范围19.8——33亿之间。

2024年最低股价是7.07元,市值是44亿,这是市场给的底价。

2024年净利润3.97亿,10倍估值是39.7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9.61%,能支撑64亿的市值,估值区间是40——60亿之间。

2025年预估净利润是5.77亿,2026年预估净利润是7.1亿,这预估利润的估值就到了60—70亿了,这就较为激进了,如果再算净资产收益率,激进估值可以给到80—120亿。

目前190亿的市值,已经释放了2026年预估利润了,但一旦利润下滑,股价会有较大幅度跳水,因此站在当下股价有点偏高了,等回落再看吧。

就说这些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