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50%,2025年6月末为1.49%,较2020年9月时的1.96%已经大幅下降。自2020年9月末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基本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与不良率走势对应,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自2020年9月末来不断上升,2024年末达到211.19%,2025年6月末为211.97%。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稳定良好。
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虽然不良率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则在不断攀升。202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3.28万亿元,2025年6月末达到了3.43万亿元。十年前的2014年末仅为0.84万亿元。
随着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不良贷款处置规模越来越大。
商业银行都有哪些处置不良贷款的手段呢?
根据招商银行2024年年报公布:报告期内共处置不良贷款629.02亿元,其中,常规核销304.01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225.69亿元,清收75.99亿元,通过抵债、转让、重组上迁、减免等其他方式处置23.33亿元。
可见不良贷款的处置手段包括:核销、清收、以物抵债、转让、重组等等。
下面对不良贷款处置主要手段进行阐述。
不良贷款核销
财政部专门出台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对银行不良资产核销进行规范。按该办法,核销是指金融企业将认定的呆账冲销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或直接调整损益,并将资产冲减至资产负债表外的账务处理方式。
可见核销是银行内部的账务处理,通过核销将不良货款由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转到表外,从而在资产负债表上降低不良贷款余额。
举个例子:
银行有100万元贷款,由于进入呆账可能已经计提100万元拨备(类似普通企业100万元应收账款收不回而计提100万元坏账准备)。在没有核销的时候,100万不良贷款仍在表内,在计算银行不良贷款率时分子中仍包括这100万元。通过核销,这100万不在表内了,计算银行不良贷款率时分子中不再包括这100万元,因此在账面上降低了不良率。但这只是一个账务处理,整个操作中借款人并没有还款。
通过核销可以降低不良率。在将100万元的表内资产转到表外时,原来计提的100万元拨备也消失在表内了,但由于这100万元的拨备之前就计提了,因此该核销对本期的利润没有任何影响,只是减少了贷款损失准备中的100万元拨备。如果拨备充足(前些年份计提拨备足够多),则通过核销既可以降低不良,又不会影响利润,是降低银行不良率的好办法。因此目前仍是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处置方式。如招行2024年财报中常规核销304.01亿元,占全部不良处置的48%,是其最主要的处置方式。
不良贷款清收(或催收)
让不良客户偿还贷款的行为就是不良贷款催收,通过催收催回来的钱就是清收金额。通过收回不良贷款,不良贷款自然就下降了。
即使是已经核销了的贷款,由于核销只是银行内部的账务处理,客户并没有实质还款,银行仍会对核销了的贷款进行催收。如果向客户催收偿还了部分欠款,这就属于清收活动。由于是对已经核销贷款(即转到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贷款)的清收,因此可叫为表外清收。相应的,对于没有核销贷款的催收回来的款项,就叫做表内清收。
催收方式多种多样,从是否由银行自己主导看,可分为银行自己催收(即自主催收)和委托催债公司催收(即委外催收)。银行一般对于刚进入不良的贷款进行自主催收;对于进入不良时间较长的业务或者自己催收难度加大的会委外催收。
如果催收过程中仅采用电话方式催收,则又叫电话催收;如果是人员亲自上门催收,则叫上门催收;如通过法律途径(如诉讼、冲裁、调解等)则又叫诉讼催收(或法律催收)。
以物抵债
清收一般是指收回来的是现金。如果在催收的过程中,借款人不以现金偿还,而是以自己或其他有权处置的房、车、甚至股票及其他各种有价值的非现金财产来抵偿其欠银行的钱,那就属于以“物”抵债了。通过抵债,银行的不良贷款变成了各类“实物”,不良贷款也减少了,也可以实现降低不良的目的。
但由于抵债收来的是非现金财产,因此后续还存在把这些“物”通过各种方式(如拍卖等)转化为现金的过程。如果这个转化不顺利,比如抵进来的房子价格大幅下跌,那银行就面临处置亏损,反之则是处置盈利。然而盈利概率不大。如果抵给银行的房子是比较容易处置的,完全可以先处置房子再把处置的钱还银行;不这么做,说明房子其实不好处置,不好处置的房子价值可能会进一步贬值。且银行拿了房子之后就需要对该房子进行保管,这还会产生一部分费用和风险。而如果直接还钱,钱的保管基本是没有成本的。可见以物抵债只是阶段性处置了不良贷款,后续还将面临处置抵债之物的风险。
对于抵债,财政部也专门有一个《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来规范,其中特别提到“抵债资产原则上不能对外出租”。
不良贷款转让
不良贷款转让是指银行将不良贷款以一定的折扣卖给专门处置不良贷款的机构。这种方式下,银行不想再管理不良资产(毕竟管理有成本),或可能自己(由于信息有限、渠道有限等原因)没有能力催回来款项。而专门处置不良贷款的机构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可能比银行收回更多的款。
这种方式与委外清收不同之处是,委外清收是委托代理关系,受托机构清收回的钱扣除费用佣金外都要给银行;而转让是彻底出售,购买方后续收回的钱全部归自己,高于当时买价的部分就是利润。
对于转让,财政部也专门有《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等办法进行规定。
重组
重组是指如果借款人是因为暂时性困难导致其在银行的借款成为不良,且借款人有还款意愿,后续还款能力也能恢复,则银行通过延长还款期限、变更利率、变更担保、变更还款方式等对原合同进行一些变更和调整或用一笔新的借款来偿还旧的借款以实现前述合同的变更的一种方式。
可见重组并不像核销能立即降低银行不良,也不像清收、抵债或转让能让银行收到现金并降低不良。从不良余额和现金流情况看,重组短期内对银行控不良没有帮助。其目的是期待后续借款人还款能力好转了再来偿还贷款以降低不良,但如果贷款人还款能力没有好转呢?那重组对不良处置帮助可能基本没有。
重组更多的可能体现当前金融要讲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理念吧。
不良贷款证券化
证券化本质是一种融资手段。通过对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来降低不良就是不良贷款证券化。但笔者并不认为不良贷款证券化是一种好的处置不良方式,待后续再写文阐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