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不良贷款证券化原理和对利润影响的探讨》和《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影响分析》两篇文章的分析,指出不良贷款证券化既对银行利润有较大负面影响,又实质上并非最有效地降低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主要原因就藏在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两大特征中:
一是不良贷款证券化后仍需要由该银行作为贷款服务机构进行后续清收。
二是符合证券化的产品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不良贷款资产包不仅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呈现“前多后少”的特征;
先说第一点,不良贷款证券化仍需要该银行作为贷款服务机构进行后续清收。
这一点的意思一是说证券化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即做证券化了的不良贷款)后续全部现金其实仍是由该银行清收回来的;二是说证券化产品向投资者偿付的投资款和收益、向该银行作为贷款服务机构支付的服务费、向其他各类参与机构支付的手续费等全部款项来且只来自该银行后续清收回来的款项。
见如下示意图:
注:上图仅是示意图,各部分在图中的比例仅为示意,并不表示准确的比例。
上图中:
①区域ABCD是证券化了的基础资产在证券化产品结束前全部清收的现金。
②圆X是银行做证券化从投资者那里收到的投资款项。
③区域ABHE是后续需要向投资者偿付的投资款项和收益。
④区域EFGD是银行作为证券化产品贷款服务机构收到的服务费。
⑤区域FHCG是证券化产品支付给其他各类中介机构的费用。
假如不做证券化,区域ABCD全部都属于银行,而一旦做了证券化银行只得到了圆X和区域EFGD,其他部分不属于银行。
所以做证券化对银行来讲不可能有利润增加,任何银行做不良贷款证券化还能获得收益的说法全部都是“忽悠”。
如果考虑到“拨备”的消耗,银行的损失会更大。
为了确保证券化顺利发行,确保后续有较好的现金流的,银行往往会选择相对“优质”的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这些“优质”的不良贷款后续的清收回款是可以冲回拨备的,甚至有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后续风险分类是可以再次调整到非不良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做证券化,原来计提的拨备是“活”的,是没有最终“确定”的,清收回款是能增加银行拨备的,继而增加银行的利润。而一旦证券化了,这些拨备就“死”了,后续的清收回款不再属于银行,也就不能“拯救”已经计提的拨备,相当于银行“认损”了(其实这一点对于不良贷款转让也一样,如果银行选择“优质”的不良贷款进行转让,那拨备也“死”了。当然转让的逻辑稍有些不一样,主要是一方面被转让的资产不需要银行自己来清收,另一方面是被转让的不良贷款并不一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后续也可以专门写文章来解释)。于是本来能通过回调“拨备”来增加的利润也被放弃了。
再说第二点,符合证券化的产品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
做投资的人都知道,稳定现金流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优质资产呀。
不错,有稳定现金流的不良贷款也是优势资产。这个“优质”看和什么比。如果和全部本金比,这点现金流太少,贷款都不良了,当然算不上优质;但如果和证券化发行金额(即对本金打折后的所谓相当于“提交”得到的清收款)相比,这部分现金流太优质了(不然投资者也不会来投资)。
更何况做证券化的不良贷款不仅有稳定的现金流,而且现金流还是呈“前多后少”走势。这样的现金流特征导致很多不良贷款证券化(主要是信用类产品的证券化)产品一年左右基本就能实现兑付投资者的投资款,并且前4个月左右的清收回款基本占到证券化存续期全部清收回款的一半。这就导致哪怕证券化的目的是融资,实质上也没有融到多少资。或者说证券化并没有让银行“提前”得到清收款。
银行从事不良贷款证券化是需要时间的。从准备(“封池日”)到正式发行(“发行日”)这段“过渡期”内的现金不属于银行。而不良贷款现金流的特征又是稳定且“前多后少”,因此在“过渡期”内收到的现金几乎占到银行发行证券化收到的投资款的一半(考虑到银行需要自持5%的证券化产品,银行实际收到的投资款需要打95折)。而这一半资金银行其实在发行证券化时早就收到,但又不属于银行,在发行日需要支付给投资者,因此银行白白浪费这一半资金的时间成本。虽然对于后一半回收款银行享受到了提前获得投资款的时间优势(其实也很小,因为现金流还是“前高后低”持续发生,且需要“过手”支付给投资者),但是前一半的时间优势浪费了,因此一半对一半,银行实质上根本没有享受到所谓“提前”收到投资款的时间优势。也即并没有实际融到多少资。
当然可能部分产品,如抵押类不良贷款证券化,其一方面“过渡期”内的回收款占比达不到50%(比如仅25%),且后续现金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比如4年)才能全部偿付投资款。但只要银行每年都做证券化,对于这类资产从第四年起,银行从存量证券化基础资产中收到的清收回款就完全能达到甚至超过当年发行证券化收到的投资款了。因此对于抵押类不良贷款从第四年起,发行证券化就没有意义了。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以上两个特征使得通过“发行证券化”的方式来处理不良贷款极为不妥。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银行采取证券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呢?
巴菲特讲过“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只要问,他总会鼓励你理发的。原因无他,你的理发决定他的收入。
不良贷款证券化也一样。
“证券化”本身没有问题,就像“理发”本身无谓好坏。“证券化”是一种融资的工具,很多时候确实也很有用,但不适合处置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所有中介,包括证券公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都是“理发师”。他们的收益来自银行发行证券化。因此只要问他们,答案肯定是可以。毕竟证券化一不违规,且很成熟。但他们不会来负责银行通过证券化来处置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和成本效益分析。
而银行内部可能一是部门分割,二是各有各的利益;三是粗放性经营的作风仍未刹位;四可能确实没有仔细算过账;五可能“形式主义”使然吧,部分人员需要通过“证券化”这种“叠床架屋”且使一般人不易看懂(不易算懂)但成本极高的“形式”来显示其工作成果。
殊不知采用证券化这种工具处理不良贷款可能收益和成本极不匹配,在当前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有多少银行仍经得起这样的“粗放的经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