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大回撤?案例拆解最大回撤

2025年9月22日10:27:446

今天我们学习“最大回撤”

1、什么是最大回撤

前阵子和朋友小李喝咖啡,他捧着手机唉声叹气 —— 去年买的科技基金,一开始涨得欢,最高时赚了 25%,他还跟我炫耀 “要靠这基金换个新电脑”,结果没过三个月,基金一路下跌,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亏了 32%。

“早知道跌这么狠,我当初就卖了!” 小李拍着大腿说。

其实他遇到的,就是投资里绕不开的 “最大回撤”—— 这东西像游乐场里的滑滑梯,你刚爬到最高点,突然就滑下去,落差越大,心里越慌。

但看懂它之后就会发现,它不是投资的 “拦路虎”,而是帮你衡量风险的 “指南针”。

就是某段时间里,投资品从价格最高点跌到最低点的最大跌幅。比如你买了一只股票,10 块钱买的,涨到 15 块(这是最高点),后来又跌到 9 块(这是最低点),那这段时间的最大回撤就是(15 - 9)÷15 = 40%。

简单说,就是你投资后能遇到的 “最惨情况”—— 相当于爬山爬到 1000 米高,突然滑到 600 米,这 400 米的落差,就是最大回撤。

很多人投资只看 “能赚多少”,不看 “会亏多少”,就像去游乐场只盯着滑滑梯多刺激,没注意下面有没有安全垫,真滑下去才知道疼。

2、举个栗子

2022 年的新能源基金堪称 “回撤教科书”。

那年不少新能源基金年初涨了 10%,大家都跟风买,结果下半年行业调整,原材料涨价、政策变化,基金价格一路跌,很多产品的最大回撤超过 40%。

比如某只规模百亿的新能源基金,从最高点 1.8 元跌到 1.08 元,回撤刚好 40%。

当时很多投资者慌了,纷纷赎回,有人甚至亏了 30% 就割肉离场;但也有一部分人没动,等到 2023 年,新能源行业回暖,这只基金又慢慢涨回 1.5 元,那些坚持下来的人,不仅回本,还赚了不少。

这就是最大回撤的 “两面性”:它看起来吓人,但只要投资品本身没问题,很多时候只是 “暂时的下跌”,就像冬天的树会落叶,但春天一到还会发芽。

什么是最大回撤?案例拆解最大回撤

年轻人刚工作,手里的钱亏个 30%,可能咬咬牙就扛过去了,大不了等几年回本;但要是快退休的人,养老钱投进去,遇到 20% 的回撤,可能晚上都睡不着觉 —— 毕竟他们没那么多时间等市场反弹。

就像买鞋子,年轻人能穿带跟的高跟鞋,追求好看;老年人得穿平底鞋,讲究稳当。不同人能接受的 “回撤幅度” 不一样,搞懂投资品的最大回撤,才能选到 “合脚” 的投资。

比如货币基金,最大回撤几乎为 0,就像平底鞋,稳但没太多 “惊喜”;股票型基金,最大回撤可能超过 40%,像高跟鞋,好看但得有能力驾驭。

3、三个 “小技巧”

别把所有钱都投进一只高回撤的产品里。

比如你有 10 万块,别全买股票型基金,拿 3 万买股票型,4 万买债券型,3 万存货币基金,就算股票型基金回撤 30%,整体亏损也只有 9000 块,不会伤筋动骨。

别在投资品涨得最猛的时候冲进去。

2022 年新能源基金涨得最火时,很多人跟风买,结果刚好踩在 “最高点”,直接面对后面的大回撤 —— 就像在滑滑梯顶端排队,刚上去就被推下去,能不疼吗?

“不割肉割在最低点”

很多人看到回撤 20% 就慌了,赶紧卖了 “止损”,结果卖完没多久市场就反弹,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

就像小李,去年基金回撤 32% 时割肉,后来基金反弹到接近最高点,他只能拍大腿后悔:“当时再等等就好了!”

说到底,最大回撤不是投资的 “敌人”,而是 “提醒者”—— 它提醒你,投资不是一路向上的坦途,有涨就有跌;它也提醒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投资品,别盲目跟风。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追求 “完全避开回撤”,毕竟连巴菲特的基金都有过 20% 以上的回撤。

关键是看懂回撤,接受回撤,再用合理的方法应对 —— 就像开车会遇到下坡,只要踩好刹车、控制好方向,下坡之后还是能继续往前开。投资也是一样,熬过了 “滑滑梯”,才能看到后面的风景。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