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大脑遇上中国巧手:OpenAI和立讯精密要动苹果的”蛋糕”了?

2025年9月24日10:11:0713

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早晨:你对着苹果手表说"今天要去上海开会",它只会弹出日历让你自己去手动添加;

在另一边,你别在衣领上的小方块突然开口了:会议的资料已经同步到平板了,高铁票和酒店已经都订好了,记得带上充电器——上次你在上海就忘带了。

这不是什么科幻电影,是两年后可能会发生的真实场景。一边是有点笨的苹果设备,另一边可能是OpenAI和立讯精密联手打造的AI新玩具。最近这两家公司宣布合作要搞硬件了,科技圈都在议论:苹果的好日子是不是要到头了?

一个懂AI,一个会造东西:这对组合有点厉害

先说说这对搭档各自的本事。OpenAI就是搞出ChatGPT的那家公司,它家的AI模型可以自己聊天、写代码,现在甚至可以理解你的生活习惯。

今年他们花了65亿美元收购了苹果前首席设计师的公司,还从苹果挖走了20多个硬件专家,这些人可是设计iPhone和Apple Watch的核心人才 。就像一个绝顶聪明的大脑,现在终于想给自己要造个身体了。

那么立讯精密呢?你手上的iPhone、AirPods很可能就是它组装的。这家中国公司最牛的不是简单的手机组装,是可以把复杂的设备做得又好又便宜,还可以大批量生产出来不出什么岔子。

它的工厂可以做到1微米的加工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0,生产的产品合格率高达99.7%。

更加厉害的是苏州的黑灯工厂,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部自动化生产,不用开灯都可以24小时生产。这种制造能力,就像给顶级的厨师准备了最先进的厨房。

现在这两家要联手搞个大新闻:造一款可以揣在口袋里面的全时AI伴侣。不是带屏幕的手机,更像一个智能徽章,只靠语音和环境感知就会跟你互动。

它可以记住你的习惯,比如知道你开会时不接私人的电话,快感冒时提醒要吃药。背后靠的是OpenAI最新的GPT-5模型,立讯精密则是负责把这个聪明大脑给装进小巧的硬件里面,还要保证续航能力和成本可控性。

最关键的是速度。按照计划,这款设备2026年底就可以量产上市了。这背后是用立讯精密现成的生产线,那些原本给苹果建造设备的工厂,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开工生产了。

对比一下,苹果要搞个新设备从设计到量产至少需要两三年,这对组合相当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跑了。

苹果的麻烦:老问题遇上新挑战

这些年苹果还是很能赚钱的,大家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它有点创新乏力了。新发布的iPhone还是老一套芯片的更快、摄像头更好,Siri经常是答非所问,所谓的智能推荐永远get不到你要的点上。不是苹果不想做好AI,是它的商业模式捆绑住了它自己的手脚。

苹果靠App Store每年可以赚到几百亿美元,开发者每赚10元钱就要分给它3元。

可是AI时代的玩法改变了:以后你可能根本不用下载App,可以直接对AI设备说订明天去北京的机票,AI就会自动完成所有的操作。

这种情况下,苹果的应用商店生态就很危险了,这可是它的命根子。就像当年的诺基亚舍不得键盘手机的优势一样,结果被触屏手机直接颠覆了一样。

更加麻烦的是苹果的供应链。虽然它一直在把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高端机型和复杂的产品还是离不开中国工厂。

立讯精密这些年不仅仅是给苹果代工,还偷偷练了不少独门绝技,比如开发了低功耗的AI芯片,和英伟达合作搞高速连接器,还把汽车电子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立讯精密给苹果的订单占比已经从很高下降到了70%左右,正在慢慢摆脱对苹果的依赖症。

苹果自己也慌了。最近有消息说他们在紧急的谈判,想要把GPT-5装进Siri里,这有点像要给老式手机安装个智能系统,不只是换个零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苹果的AI团队这几年人才流失很严重,连内部员工都吐槽自己的AI功能既不苹果也不够智能化。

更有意思的是,苹果副总裁Eddy Cue最近在法庭上说:iPhone可能在十年内会被淘汰,AI会改变一切。这话虽然可能是随口一说,也暴露出了苹果的危机感。

挑战霸主不易,游戏规则要变了

当然,要说这对组合马上就可以打败苹果,那还是不太现实的。苹果手里的牌还有很多:全球十几亿人都用着iPhone、iPad、手表,这些设备之间无缝连接的生态优势不是一天可以撼动的。

就像很多人要换手机时舍不得换苹果,不是因为它是最好用,是怕换了手机之后照片、备忘录都没有了。

立讯精密虽然也会制造设备,但自己没有什么品牌影响力。以前大家买苹果的产品,冲的是那个被咬一口了的logo,现在突然冒出个新设备,就算很好用,也要花时间让消费者去接受。这就像顶级厨师开了一家新餐馆,手艺再好,也要慢慢的积累回头客。

OpenAI和立讯精密的合作,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中国的制造能力正在和全球最前沿的AI技术深度的结合。

立讯精密不仅可以制造设备,还可以帮助OpenAI优化设计,比如他们合作开发的AI眼镜,把电池续航做到了苹果同类产品的两倍。这种中国智造+美国AI的组合,可能会成为未来科技行业的新标配了。

更加重要的是它们的玩法不一样。苹果喜欢把所有功能都紧紧的攥在自己手里面,严格审核每一个App;OpenAI打算走开放的路线,让全世界的开发者都可以给新设备写程序。

想象一下,当无数的程序员都在为这个平台开发有趣的功能,苹果还在慢悠悠的审核App时,用户会用脚投票选择哪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结语:不是颠覆,是换个赛场

说到底,OpenAI和立讯精密的合作不一定可以马上打败苹果,肯定会改写消费电子的游戏规则。

以前大家比拼的是屏幕够不够清晰、摄像头像素有多高,以后可能比的是设备够不够懂你;以前苹果会说,买我的手机送你生态,现在有人会说,用我的AI,所有设备都可以变聪明了。

苹果的好日子或许还没有到头,肯定也不会像以前那么舒坦了。当AI开始真正的走进硬件,当中国供应链不再只是代工而是参与和定义了产品,整个科技行业的权力格局,可能真的要开始变天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