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的公司就看做的是不是赚钱的好生意1好行业
今天我们来看品质,品质要比估值难的多。大多数人都搞不懂,如果你是初学者,这块可以不看了,上面也说了,你买指数基金就可以避免品质的陷阱。
品质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就是这家公司做的是不是个赚钱的好生意。相当于赛马比赛中,你如何找到那匹快马。真正的快马是谁骑上去,他都能跑得很快,而不是只有特定的骑手他才快。
那么怎么判断一家公司的品质呢?需要有这么几个维度,
第一就是看是不是一个好行业。比如钢铁,这个行业都烂透了,你在垃圾箱里面是很难找出璞玉的。美国的钢铁最后剩了几家,而中国还有几十家,但利润已经越来越薄。日子越来越难过。而这个行业典型的是供给大于需求,完全没有定价权,上游一涨价就亏损,下游一收缩就库存。受上下游的夹板气,成本根本转嫁不出去。
作者作为大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一般调研的时候爱问上市公司这么几个问题:
1、你对你的竞争对手怎么看,你们有没有做法能让你的对手很难过。
2、又或者你的对手做了什么,让你很难过。
如果对于对手满腹牢骚的,恶意指责的,说明这个行业不好,竞争太激烈,很可能最后谁都赚不到钱。
另外,对于行业的判断还有一点要谨记,那就是政府扶持的新兴行业,务必谨慎。政府只要扶持,进来骗补贴的公司就会越来越多。于是这里面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好公司反而被坏公司带坏了。很快就是垃圾一大堆。
比如之前的风电和光伏,以及动漫、电动车,政府一补贴,马上就再没有好产品诞生。作者特怕这种行业,政府补贴和创新往往格格不入,反而政府不保护的,像白色家电,互联网这些行业里,反而能孕育出伟大的公司。拿电动车举例,政府补贴很容易让大家对于成本不敏感,市场不敏感,最后成功的特斯拉,跟国内这些玩新能源的完全不是一个技术路径,他是用几千块小电池拼接起来的,跟国内炒作的什么比亚迪电池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吹牛逼说是比亚迪供应商的公司,全都玩现了,最后就是一个卖包子的大妈没说谎,他却是给比亚迪食堂送过包子,而其他公司全都是胡说八道。
高品质的公司就看做的是不是赚钱的好生意2差异化
第二个要注意他的差异化竞争和同质化竞争的区别。为什么钢铁不赚钱,因为都提供同质化产品,航空也一样,谁家的飞机不是飞呢?而白酒和可口可乐很好赚钱,那是因为你觉得他好像都差不多,但品牌把它严格的区分,给你喝茅台跟给你喝绿瓶二锅头,你的心情会完全不同。
差异化有几个标志:
第一个是品牌,也就是辨识度,
第二个是回头客,也就是用户粘度。
第三个是单价不要太高,什么意思?作者举例了,比如口香糖,单价低,他提价也就提价了,消费者可能都发现不了。发现了也无所谓,而汽车就比较麻烦,一旦提价就得跟消费者解释。世界上最赚钱的汽车公司是丰田,而不是大家熟悉的奔驰宝马,法拉利们,可见光靠卖的贵,并不见得是一个好生意,这还得跟销量挂钩
第四个标志就是,转换成本,也就是说你换一个东西,就要重新适应重新学习一遍,这个成本高的话,你就不乐意去转换到其他产品了,那么原来产品的定价权和粘性就高。
比如微信,为什么阿里巴巴和网易先后推出来往和易信都无法打败微信,甚至还没竞争,就已经夭折了,就是因为微信上有强关系的存在,所以用户转换成本太高。竞品几乎没有机会。你要想抢用户,那么就得将十几亿人一起整体迁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五个标志是网络,如果服务半径小,这就是一个非常强的优势,比如京东,以及工程机械行业,就具备这个优势,水泥同样是周期行业,但要比钢铁好的多,因为他的区域性更强。
第六个标志叫做先发优势,好的行业具备先发优势,后面的人一辈子也追不上,比如在IT这个行业,就很难谈先发优势,很可能分分钟被别人撵上甚至杀死。而医药行业,旅游行业基本超过前面公司的可能性就很小。像同仁堂,峨眉山这种他长期肯定是涨的,你复制他基本上没可能。
高品质的公司就看做的是不是赚钱的好生意3总结
所以,总结一下,判断一个公司的品质,先看行业好不好,竞争是不是太激烈,集中度越高越好,越分散越差。另外差异化的关键点在于能不能提价,提价后是否影响销售,如果提价也不影响销售,那这就具备了非常好的品质。
所以,一个成熟的投资人,一般分析公司都是带着行业去分析的,如果你投资一个公司,需要把它的竞争对手也都要了解清楚,而孤立的看一个公司有没有价值,其实意义不大。我想起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的,如果你不能在行业里始终数一数二,那么这个公司就没什么价值,迟早会被干掉。
还是那个例子,如果你要花一笔钱,买断一个人一辈子的收入,你愿意什么时候买,幼儿园就开始买,那叫早期投资,属于一级市场的天使,纯粹靠蒙和概率,大学的时候开始买,基本也是靠概念,但蒙对的概率会大很多了。
但最好的买入点是在他工作3年后,因为这个时候是一个上升期,你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楚他的收入发展趋势。也知道他在这个行业里到底有没有前途。
如果买好公司,你永远都不要担心买的太迟。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腾讯,2010年的时候,他已经是巨无霸了,那时候你买他的股票,到现在也有几十倍的收益了。2007年最高点买格力,到现在估计也是十多倍了。
作者后面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电影行业,这个行业对于内容的可预测性太差,之前是好导演有票房,未必一直都有票房,所以业绩很难有连贯性,这种电影公司不是不能买,但千万别大热的时候买,或者说应该等他烂到底,出了几部票房毒药的时候再买。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不能这么混了,在文艺小清新之后,势必要拉拉票房了。
比如冯小刚当年拍完了1942抒发了情怀之后,自觉地认为对不起电影公司,赶紧拍了一个私人订制拉拉票房。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手机行业和空调行业对比,你说谁是高成长,显然是手机。2003年就已经这样的,但十几年后再看,格力、美的的股价翻了不知道多少倍,而波导夏新呢?基本早就改名换姓了。
为什么呢?说白了还是行业门槛太低。没有技术优势,没有品牌价值,发展的再快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