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金
在谈现金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大概说一下以后各讲的体例。后面的安排显然是根据会计准则从六大要素、四大报表的顺序来展开的。要素的第一项是资产,而资产的流动性最强的当然是现金了,所以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程度高低,我们是从流动性最好的开始讲到流动性最差的。
现金,英文单词是“Cash”,外国的会计科目设置一般都是用直接用“Cash”,当然有时以示区分会用上“Cash for reserve”和“Cash in Bank”,即备用金和在银行的现金。我们国家一般用“货币资金”(其实货币资金一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一般会计书上的解释是处在货币形态的资金,这样看就有存货资金、固定资产资金,这显然会让人疑惑。一般来说,货币与资金应该是等义的)一词来表示。
什么是货币资金?让我们首先从货币说起。什么是货币?这曾经是阿门·阿尔钦在给研究生上课时的发问,简单而明确的发问问倒众人。而他对于货币的思考一直在持续,多年以后(1977年)发表文章“Why Money?”。货币曾经是众多经济学者研究的课题,货币理论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不过,我们这里只探讨一些基本的问题。
货币的用途之一是充当交易的媒介。这媒介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媒介,要实现交易的顺畅实现,实在是一件费力的事情。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以物易物的世界,初看起来,货币插入其中是增加了交易的环节,但是我们比较少看见在以物易物时,正好交易的双方都需要对方的物品,如果不是正好需要,要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大部分物品都有时效性,等真正换到的时候,物品已经失去价值。一个酿酒师想用自家的酒去换一点面包,结果面包师不需要酒,他想换一些土豆,他找到卖土豆的人,却发现卖土豆的人是想拿土豆去换一些肉,如果屠夫正好需要一瓶酒,以上的这个以物易物交易过程或许可以实现了,但如果寻找的时间过长的话,可能肉已经坏了,面包也已经发霉了。
现实的世界不可能没有货币,没有货币,大部分的交易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没有货币,以物易物的交易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货币作为媒介,将大大节省此交易费用。众多的历史文献都表明,即使是在兵荒马乱之时,货币也还是存在的,只要大家公认接受的,货币可以不是金银,甚至可以是得不到政府承认的半张手撕钞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当中,充当过货币的物品多如牛毛,可能是铁器,可能是贝壳,可能是鸡蛋,也可能是香烟,最后金银成了天然的货币。金银因为物理形态不会发生变化,能久藏,同时又容易切割而充当起了长时间的交易媒介。后来,还是因为其携带不安全,也笨重,其充当媒介的作用被纸币取代。到现在,在网络时代下,连纸币也省了,付款或交易只要在账上转几个数字过去就可以了。
货币在充当交易媒介的过程中,变相地衡量了所交易商品的价值,这样其实货币也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货币多少也成为财富多少的代名词了。
从价格理论的角度看,货币的本质是合约,这一点在张五常的博客文章“货币用途与欺骗行为”有明确阐述,我们这里也略为提练一下。“货币的起因,是社会有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沙石太多。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而出现的货币也是一个计算单位,协助交易的计算与财富累积的计算。然而,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跟费前辈用作解释的计算单位是不同的。他的利息理论的计算单位只是用作示范,口讲无凭,不会吵到官府那里去。货币也是计算单位,但不是口讲无凭的那一种。是的,作为计算单位货币可以吵到法庭,或吵到官府去。这样看,计算之外,货币是合约。是的,一纸钞票或一纸支票,皆合约也。美钞印上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for all debts,港钞上印上Promises to pay the beareron demand,都是合约之辞。人民币呢?没有这样说,但说明是中国人民银行,是合约式的保证,应该是昔日中国的钱庄或银号的传统了。”印在钞票上的文字清楚地显示着货币其实也是一纸合约,在当今国家当中,货币的发行一般是由政府来做的。因此,货币其实可以看成是广大民众与政府签订的一份合约。“从合约的角度看货币是重要的,而这样看,通胀或通缩的出现算是毁约——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政府发行的货币合约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官司打不起,惹来的是市民投诉与政治行为,增加了社会费用。我们听到的要求稳定物价的声浪其实是要求守约。”张五常这段的阐述显然是极为深刻的。
解释完了货币,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什么是货币资金。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很多方面都要用钱,也即用资金,用在购买材料,就成了存货,用来购买设备,就成了固定资产,用来购买股票,就成了金融资产。而剩下的还没有使用的钱或者说资金,那就是货币资金了。货币资金又根据其储存的形态及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了。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之间的区别是很好区分的,一个在企业中存放,一个是在银行当中存放。其他货币资金为什么要单独区分呢?它与前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需要用到其他货币资金来进行核算的有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外埠存款、信用证、存出保证金等等,它们与银行存款的差异要么体现在支付方式要么体现在存贮的地点不一样,其中银行本票与银行汇票属于前者,也即其支付是先把银行存款转为银行本票或银行汇票,然后再以银行本票或银行汇票作为支付手段来支付。而外埠存款、存出保证金其资金的存放显然不是在企业的基本账户中,而是在专用账户或临时账户当中。
很奇怪,现金没有准则,会计准则的第1号是从存货开始讲起的,不过我们还是有现金流量表的会计准则,就不需要单独的现金准则了。
现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现金当然不仅仅指企业的备用金,因为后者的范围太窄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谈的。广义的现金,同我们上文所说的货币资金是同义的。广义的现金包括狭义的备用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了。备用金是企业用于一些零星支出而准备的,其使用一般有限额,同时用途也是极为有限的,这一点在我们国家的现金管理条例中有详述,这里不说了。这里略微谈一点其中的理由所在,现金一般不应太多,因为一是容易被挪用,不安全;大额的交易一般是经过银行转账了,后者就是指企业在银行中的存款了,广义的现金大部分是指这一块内容了。二是现金如果仅仅是放在企业的保险柜当中,是不会产生利息收益的,所以备用金多了相当于少了部分利息收益。
从资产定义的角度来看,受到限制不能自由支配的企业银行账上的存款是不能称为企业的现金资产了,只有这现金解除了管制后才算的,这一点很重要的,因为中国会计报表当中所涉及的货币资金一般是包括这一块的,但这一块从信息决策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样受限制的现金占企业总现金的比重过大,是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的,也会影响我们利用报表做决策了。
企业的零星备用现金会计处理简单,一般就只有两种分录了:一是借现金,贷银行存款,或者相反,意味着提现或存现。另一种是借各类费用表明费用支出了,贷现金表明现金支付了。
企业的银行存款是企业开展日常经营的必备条件,一般来说,企业起码在银行会开个户头,用于企业日常收现与付现的处理。大额交易一般都是走银行了。现在连最初现金的最重要用途发工资都是通过银行存款了,企业的备用金大概最主要用途就是用于差旅费的开支了。现金对于一般的制造性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支出大概是购买原材料以及支付员工工资和购买生产所需要用的设备了;而现金的收入是通过商品的销售来实现的,或者由应收款转化而成。这几项业务会涉及到银行存款的变化,一句话就可以说完,银行存款增加记为借,银行存款减少记为贷。
其他货币资金的表现形式如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以及外埠资金等等只是银行存款的变种而已,其没有什么复杂性,无外乎银行存款变成了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或外埠资金以后用作支付,不够支付用银行存款补齐,或者用完有多把它退回银行又变为银行存款,其中的会计处理显然体现为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之间的转变,在货币资金内部一增一减,会影响货币资金的结构,但是是不会影响货币资金的总额。
现金处理简单,但因为现金本身就体现为经济利益,所以各大会计要素中都或多或少地会与现金发生联系,也正好可以说现金反映着其他各大要素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应收账款是资产,应收账款最终要发挥资产的作用,最终还是要能收回现金了,如果收不回来就是坏账了,就不是资产。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一项资产最终到底能不能算是资产,或者说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就看这类资产能不能最终转化为现金了。只是这个转化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了,应收账款是直接的了,存货与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就是间接的了,最终都要从企业的所销商品以及提供服务中得到现金收入。
第二节 应收款
一、应收款概述
应收款的普遍存在是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的事了,很明显,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当中是不会存在应收款的。应收款的存在意味着交易确立的时间与收款的时间发生了分离,而当今社会这种分离是普遍存在的了。
应收款相当于收款企业向付款企业提供的免费信用。这个信用其实不是免费的,因为免费的账期所带来的资金利息收益的失去,对于销售企业来说,换来的是销售收入的稳定增长。此外,占用资金的利息肯定会在销售企业的考虑之中,如果收款方式是现收,其销售价会便宜一些。
在现实当中,应收款的存在,其实意味着企业销售的稳定性。物品与服务的提供与实际收到货款的时间产生了分离,是因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太麻烦,特别是对于已经做过多笔生意的主机厂和经销商,其收账方式的处理以及账期的长短,往往会存在着预收、现收和应收三种方式的选择。应收方式的选择,其实是主机厂的无奈,也是因为经销商往往对于货物的销售没有把握,要等货真正卖出之后,才与主机厂来结算货款。
主机厂往往在货发出,确认为应收款同时就确认销售收入,这是基于市场状况良好,在信用账期结束之时,主机厂可以顺利收回货款的前提下,才进行这样的处理。此时,应收款的交易方式显然建立在主机厂与经销商关系稳定、主机厂产品销售良好的基础之上。失此两个前提,应收款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就变大,此时从理论上来说,主机厂不应该挂账应收账款,不过,众多上市公司往往选择继续挂账,就变成了致命的报表粉饰了。对于主机厂资产负债表当中应收账款项目金额,如果变化巨大,同时挂账时间长,往往存在重大问题。财务人员利用应收款项目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性极大,是要引起重点关注的。
在当今这个信用社会中,信用是普遍存在的了。在企业当中应收款也就普遍存在了。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分期以及企业交易一般化的钱货分离,导致我们要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会计核算。应收款从经济事实的角度来看,只要存在着这钱货的分离,应收款在法理上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不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可能也不存在应收款的会计核算。比如说我们采取收付实现制,此时在发货环节一般来说也不确认收入,当然也就无须确认应收款了。
应收款顾名思义,就是应该收取但还未收取的款项。这收款的期限可长可短,就是说的信用账期了。一般来说应收账款都是跟企业的一笔销售联系在一起的,也即借应收账款,贷销售收入了,如果考虑税,就加一个贷应交税金增值税的销项了。这是一笔最典型的应收款的处理案例了。典型归典型,有了这一个分录,我们就把应收款与收入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赊销了。
这种赊销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促进销售,但往往要冒钱收不回来的风险,同时也要承担赊购者往往尽可能地延期付款的影响。为了解决这后者,赊销者往往想出一种折扣的方式来处理了,这就是现金折扣,就是为了促使赊购者尽早付款而给予的货款上的折扣了。一般表现形式是如2/10、1/20,N/30了,说的是10天以内付款可以给予2%的折扣,10天以后20天之内付款可以给予1%的折扣,而20天以后付款就没有这项优惠了,30天是最终的付款的期限。这种优惠显然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笔融资交易了,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我要尽快地拿回现金货款,我给予你一定的补偿,这补偿相当于利息,所以就是一笔融资了。其实这种现金折扣的利息是很高的,如前面这个例子当中的10天内2%相当于年利率高达36%了(即360/(30-10)×2%),赊销的企业为什么会这么蠢呢?当然这其实是有某种局限的交易费用存在才造成这种现象的。想想看,如果赊销的企业能很轻易地从银行以市场利率贷得此笔款项,赊销企业是不会提供这种现金折扣的,因此企业提供这种现金折扣多半是意味着企业难以便利地从银行以市场利率贷款了。所以可以预料的是,如果企业可以很方便地从银行贷得其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它多半是不会提供这种现金折扣的,这项经济业务就不会发生了。
说到现金折扣,我们一般要提一下销售折扣以及销售折让。三者不同,现金折扣说过了,销售折扣其实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打折,比如说衣服因为换季提供一个类似于五折或者三折的折扣,这就是销售折扣,这种折扣一般在确认收入时就已经减掉了。销售折让一般是因为商品本身出现了质量问题但还可以勉强为用就以折让的方式来处理商品了,一般来说,这种折让的幅度是会高于销售折扣的。近于赔本大甩卖了。
现金折扣其实质是一笔融资交易,所以这产生的折扣差额就应当作为一项融资费用了(在我们国家一般称为财务费用),不过对于应收款金额的确定在存在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却有两种处理方法,不外乎到底是把包括现金折扣还是不包括现金折扣的金额作为最初的应收款,若包括就是总价法,若不包括就是净价法,二者各有其道理,但常用的还是总价法,因为前一种处理方法暗含着把现金折扣看成是融资费用了。让我们举例子来说。
假定公司A赊销一批产品给公司B,赊销额是10000元,一般的信用账期是30天,为了促使公司B尽早付款,公司A提供以下现金折扣2/10、1/20,N/30,假定不考虑税金。这样总价法的处理是这样的:
借:应收账款 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
若公司B在10内付款,则
借:现金 9800
借:财务费用 200
贷:应收账款 10000
若公司B在20天内付款,则
借:现金 9900
借:财务费用 100
贷:应收账款 10000
若公司B在30天以后付款,则
借:现金 10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
净价法的处理是先假定公司B必然会提前付款,因为根据前面我们知道这提供的融资收益率是极高的。这样我们在确认应收账款和收入时就把这最大的现金折扣先除掉,这样处理过程就变成以下这样了:
借:应收账款 9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800
如果公司B的确是10天内付款的,则
借:现金 9800
贷:应收账款 9800
如果公司B是20天内付款的,则
借:现金 9900
贷:应收账款 9800
贷:财务费用 100
如果公司B是30天以后付款的,则
借:现金 10000
贷:应收账款 9800
贷:财务费用 200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知总价法把现金折扣看作是一笔融资费用,而净价法则把现金折扣视为享受现金折扣的赊购方是必然的,如果它不享受就看作是赊销方的一笔融资收益了。
应收账款在财务管理当中就是要尽可能使得企业的收账期缩短,同时尽可能地让赊购方尽早付款,要考虑到企业的信誉、实力以及方方面面确定不同的赊销政策,这是一门管理的艺术了。
二、坏账及其会计处理
应收款既然是应收而未收,就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最后账款收不回来了,这收不回来的账款,就是坏账了,坏账产生的损失就是坏账费用了。应收款为什么收不回来,原因各异,不是我们这里探讨的重点,重点在于有应收款一般来说就一定会坏账,这大概是因为经济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必然结果了。从会计的角度看,对坏账损失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在坏账发生直接予以列销,也就是直接法,一种是在坏账必然会发生的情况下,我们预先预计一下本期的坏账费用,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然后再实际发生时再予以冲减坏账准备。理论上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假设及核算前提,用后一种方法就更符合实际了。显然,坏账的费用不是在真正发生时才有的,而是在企业决定进行赊销时就开始发生和存在了,也即只要有应收账款就一定会存在坏账,这样根据权责发生制我们理应在有应收账款时就确认其有可能发生的坏账费用,以坏账准备的方式预先做好准备,等实际发生时才可从容处理了。这当然也是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之一了。
首先来说说,怎么样确认坏账?坏账的发生一般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赊购的企业现金流出现大问题,比如因为经营遇到困难,应收款拖欠时间够长,一般定为三年,这就基本上意味着这笔应收款收不回来了;二是赊购者本人或其企业已经破产清算或者自然人已经死亡,造成债主已经没有了。一般在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时,我们就要真正确认一笔坏账损失。直接法的坏账处理就是等应收账款已经出现以上的情况,在实际确认时予以处理了。这方法简单且一般不用了,这里只简略说说,某笔应收款收不回来,直接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应收账款,这后者意味着某笔应收账款的权利给冲销了。
第二种处理方法我们又叫备抵法,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在于坏账损失的估计,这是一项重要的会计职业判断,也是企业一项重要的会计政策,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样,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影响。从常理来讲,什么情况坏账损失会大呢?一般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销售收入越大,坏账就越大;第二种是认为赊销金额越大,坏账就越大;第三种是说拖欠的时间越长坏账就越大。前两种预计坏账损失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是简单地拿应收账款或销售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来确定,应该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并不是赊销的越多就一定坏账就越大,只要有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我们可以做到赊销越多不一定坏账就越大。所以最科学的方法是根据赊销的账龄来分析,一般来说,账龄越长,账款收不回来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所以账龄越长,使用的坏账率是应该越高的。这样根据账龄的分析计算出来的坏账准备是比较合理的了。当然账龄长短的分析还是要结合行业惯例以及企业具体的现实情况,有些企业账龄长可能是合理的,有些企业账龄看起来短也许风险还挺高。
确定了坏账的计算方法,我们最后就来看看坏账的处理了。这应该是应收款这一讲当中的难点了。说难其实不难,我们也说一个形象一点的例子。坏账准备比喻一下,有点像我们的储备金,以备不时之需要,我们给这个储备金设一个储备额,比如说20万,如果低于20万我们就补齐这差额,如果高于20万我们就转走这部分高的差额,总之最后使得储备金不多不少,就等于20万,有点像多退少补。坏账准备的处理过程就与这个类似。我们举一个具体例子来说。
公司A以备抵法来处理坏账,假定我们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来计提坏账,该公司2001年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2002年是200万,2003年是300万,坏账率是一项公司的会计政策,我们假定是2%,又假定2001公司发生一笔坏账金额为4万,2002年发生一笔已经确认的坏账收回了,金额是3万。2003未发生坏账业务,其他未发生相应坏账业务,则会计的处理如下:
2001年: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万(100万×2%)
贷:坏账准备 20万
借:坏账准备 4万
货:应收账款 4万
这样2001年坏账准备的余额为贷方16万(20-4),而2002年根据计算我们要达到的坏账准备余额为40万(200×2%),这样根据前面的多退少补原则,我们2002年只要补提24万(40-16)就可以达到储备标准额了。
2002年:
借:资产减值损失 24万
贷:坏账准备 24万
借:应收账款 3万
贷:坏账准备 3万
借:现金 3万
贷:应收账款 3万
(之所以我们不直接做借现金,贷坏账准备,是因为我们想把这种已经确认为坏账但又收回的交易在应收账款科目中留下痕迹)
2003年的坏账准备计提的应该数是60万(300×2%),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坏账准备的贷方余额是43万(40+3),所以只需要补提17万就可以了。
最后,有关应收账款的处理还包括应收账款的融资行为,这种融资行为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应收账款的销售,一是应收账款的抵借。两者都是利用公司的应收账款尽快的收回资金。这里面一般都存在第三方的中介机构,这个机构一般是银行。企业提前把应收账款卖给银行,同时也把收款的权利一并转给银行了,这笔应收款就与企业无关了。银行相应地就承担起了这应收款收不回来的风险,所以此时,一般来说企业只能打折卖给银行。第二种方式相当于是拿应收账款作为一种抵押的借款行为,有关应收款的风险与报酬就并没有转移给银行,银行给企业相当于是办理了一个有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的借款业务。
以上就是应收款这一节的内容了,让我们最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应收款是因为赊销而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收入表现形式。应收款因为我们想要及早回笼货款所以有现金折扣,现金折扣其实是一笔融资交易。因为不确定性存在,应收款有可能收不回来,收不回来我们称为坏账,坏账的会计处理根据权责发生制我们采用先计提坏账准备再予以冲销的方式来进行。
第三节 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其实可以看成是应收账款的变种。在有合同的情况下,一般我们考虑交易双方是会遵守诺言,在信用账期内付款。而应收票据,其实可以给销售方提供更为可靠的收钱保证,因为如果出票方银行账户有钱的话,是一定可以在到期时兑付现金的。只是如果出票的银行户头上也没有钱,就不可能获得货款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票据本身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支付工具或者是一种获得现金的工具,因为持有票据的交易方完全可以在还未到期时就拿票据去向银行申请贴现,进而可以提前获得现金。大概有着这两方面的好处,所以,票据在市场上也是大行其道了,一方面,持有的票据可以看作是一种支付手段,可以背书转让,充当类似于货币一样的交易媒介,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未到期的票据去银行申请贴现,所谓贴现就是可以在票据还未到期时,以损失一定的贴现息的方式来提前融通现金。所以本质意义上讲,贴现其实是一种资金融通行为。
应收票据,当然是票据的一种,不过这种票据与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以及支票等涉及到银行的支付手段是有区别的,这差别在会计上的体现是,后者一般是通过银行存款或者其他货币资金来进行核算的。而商业承兑汇票以及银行承兑汇票都是要通过应收票据来加以核算的。这主要的区别在于,应收票据当中的票据主要是要有承兑方加以承兑。
根据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应收票据最主要的会计核算,也是较为复杂的会计核算是进行应收票据的贴现了。贴现的定义我们前面说过了,不过如果更为形象地来说贴现,是指贴一点进而获得现金。这贴一点其实是贴现方需要付出的额外的代价,这是你想提前获得现金的必须代价,这额外的代价一般是用比市场利率较高的贴现率来加以反映。贴现核算的难点在于贴现值的计算,而这个计算过程中,主要要搞清楚贴现期,贴现期是指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这段期间,而贴现率就是应用在这一段期间的。因为贴现值是被扣值,所以贴现期也算的是后面的这段期间。这样票据的贴现值=票据的本息和×贴现率×贴现期,而贴现所得=票据的本息和-贴现值了。基本的会计处理当然有了相应的计算数字就很简单了,借方是银行存款,即为贴现所得,而应收票据显然是消失了,故而要贷记应收票据,这里记住是用票据的面值来反映,这其中的借贷差额,当然体现为贴现而融通资金所花费的,一般是借方发生额,不过如果票据利息要比贴现值更大的话,我们会计上的核算其实是会把财务费用记在贷方了,表示冲减的财务费用了。
在发生贴现之后,在到期时,如果出现票据无法承兑的情况,则要区分此贴现是有追索权还是没有追索权:若是有追索权,则被贴现银行一般直接从贴现企业的银行户头上扣掉相应的本息和,对于贴现企业来说,其要进行的会计处理,就是借应收账款,贷银行存款;如果贴现企业账上无钱,则银行相当于给贴现企业贷款了,此时就要借应收账款,贷短期借款了。若是没有追索权,也即相应的票据的风险与报酬全部转移给了银行,一般这个时候的贴现率会更高,因为此时银行承担的风险更大;此时,一般来说,对于贴现企业无须进行会计处理。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应收票据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它能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也即票据一般是反映利息的;而前面我们知道应收账款是不需要利息的,这也可以看作这两种不同的债权的区别。应收款其实意味着给予购货方一笔无息的融通现金了,而应收票据就意味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了。这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正表明了市场交易手段的丰富多彩。
顺带一提的是,和商品或服务交易有关的还可能涉及到预付账款。所谓预付账款就是在购货企业还未收到货物之前就提前将货款或货款一部分支付给销货方。从其本质来说,预付账款显然是企业的一项权利,即收取货物的权利,这权利要等到实际收到货物才会消亡,所预付账款是一项资产了。预付账款的增加计为借方,减少计为贷方。对于预付账款出现较少的企业,如果偶尔出现类似的业务时,也可以将其计入到应付账款这个会计科目的借方当中,表示是一项预付账款了。还有其他应收款,其实是指除了上述和商品交易有关的其他涉及的应收或预付款项,可以是应收罚金、备用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