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解释的估值再分析

2023年12月13日10:34:55104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知,估值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公司未来所能创造的现金流的估计。但是如何才能估算出公司未来现金流呢?这里的关键是要算出公司的自由现金流,这个有具体的计算公式。从最为简单的层面来看,如果不存在固定资产等这些长期资产,比如一家贸易企业,其估值是很容易估的,只要算出其每一笔交易所能赚取的差价累加,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折现率即可以算出其公司价值。此时,我们用其净利润来替代自由现金流也可。

但是,如果企业的经营需要投入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质的资产,其估值问题就上升了难度。从资金的机会成本来考虑,企业投入的每一笔钱最终要能产生一样的投入回报率,如果投入回报率不一样,就意味在企业内部存在着回报率差,就需要将资金投入回报率更高的资产上,最终一定是要拉平整体回报率之后,企业才能达到资金利用效率最优。

不过,此时显然我们不能完全以净利润来替代自由现金流,因为净利润的计算口径中减去了长期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如果是这样,我们前面以净利润作为单变量去算市盈率进而进行估值就会发生较大的偏差。现实当中,的确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似乎大多数的投资者对此是视而不见的。

当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詹森等人发明了自由现金流概念,并经过卡普兰等人的不断改善与修正,用自由现金流进行估值逐渐成熟。

自由现金流量可分为企业整体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整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扣除了所有经营支出、投资需要和税收之后的,在清偿债务之前的剩余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扣除所有开支、税收支付、投资需要以及还本付息支出之后的剩余现金流量。整体自由现金流量用于计算企业整体价值,包括股权价值和债务价值;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用于计算企业的股权价值。一般来说,站在债权人立场会关注于企业整体价值,而站在股东立场,我们要计算的显然是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可简单地表述为“净利润+折旧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变化”。

卡普兰(1990)将自由现金流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公式化处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FCFE, Free Cash Flow of Equity)和公司自由现金流量(FCFF, Free Cash Flow of Firm),这两个就是对应前面两类现金流。

FCFE是公司支付所有营运费用,再投资支出,所得税和净债务支付(即利息、本金支付减发行新债务的净额)后可分配给公司股东的剩余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

FCFE=净收益+折旧与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追加额-债务本金偿还+新发行债务

FCFF是公司支付了所有营运费用、进行了必需的固定资产与营运资产投资后可以向所有投资者分派的税后现金流量。FCFF是公司所有权利要求者,包括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和债权人的现金流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FCFF=息税前利润-税金+折旧与摊销-资本性支出-追加营运资本

后面这几个公式虽然说是更加精细化,但是从应用来看,我们只需要看如下的统一公式即可:

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从上面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如果企业的折旧摊销额与资本支出正好相等,且营运资本没有变化,那么其自由现金流量就与净利润相等,这正是我们可以用净利润替代自由现金流量的根本原因。

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的折旧摊销与资本支出并不相等,这应该是公司普遍的情况,当然如果相差不大也可以忽略。如果未来的资本支出额一直小于折旧摊销值,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就可以一直增加,这对于公司的估值就产生正向作用。对于平台型公司来说,其初期可能需要投入设备以及研发费用以维持经营,但是一旦公司业务走向正轨,其后续的资本支出就会逐渐减少,其自由现金流就可以不断增加,这是平台型公司应该可以给予更高估值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般的制造型企业来说,如果在技术上的革新较少,那么,其早期投入的大量设备及无形资产开发的投入,就可以在后期不断以折旧摊销的方式不断增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这个原理与平台型公司一样。不过制造型公司一旦其前期投入因为技术进步或创新而使用价值急剧下降,则这部分本来可以产生自由现金流的部分将不再增加,因为一旦这些设备、专利等资产需要计提减值,其可计提的折旧及摊销额就会急剧下降,带来的结果就是自由现金流的急剧下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科技公司其估值非常不稳定,因为巨额的研发到底能不能产生效益与效果,其未来是很不确定的。

影响自由现金流的第三项内容:资本支出,如果需要不断地提高支出,显然会对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产生极大影响,正如一家公司如果赚来的钱还需要不断地投入更新设备,随时关注技术变革的潮流之中,则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不会好看,资本支出的需要越大,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就会越少,其估值就只能越低。如A股市场中有一家公司叫京东方,每次涨上去,基本跌回来,因为其经营的屏幕生意实在不太好,动不动就要上巨资上大项目,上新生产线,资本支出巨大。估值的PE倍数经常给到10倍以下,就很平常了。

公式的第四项营业资本变化,其实应该是增加,即是如果企业继续经营,还需要在涉及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净增加,就意味着在供产销三个环节还需要增加资金投入,这当然会导致自由现金流减少。这部分当然与我们前面分析的供应链掌控倍数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这个倍数较大,一般来说,这就构成了自由现金流的增加项,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主机厂其对于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提升,就一定会带来营运资本的节省,最终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像戴尔电脑这种负运营资本经营的模式,就可以在运营资本上的节省而产生一块自由现金流量的增量,对于公司提升估值水平是非常有利的。像格力电器这样的公司,通过合同负债(也即预收款)也可以大大减少自身运营资本的投入,也同样会增加其自由现金流量,进而提升其估值。

从上述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用净利润去替代自由现金流的基础在于,后三项相加要为零,或者要基本接近于零,这样的替代才是可行的。也就是说要求公司的资本支出与其折旧摊销基本相等,这意味着公司只维持基本再生产;同时也要求运营资本不用再追加投入,也即这一项要接近于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净利润去作为单一变量去公司进行估值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估值就不会是准确的。也就是市盈率指标的采用,其实暗中以上述的条件为基础,是以净利润作为了自由现金流量的替代变量,且要求二者是基本等价的。

会计解释是对于财报数据的解释,对于财报数据或财务指标的解释越充分,对于公司估值就越有帮助。比如我们上面就从自由现金流的计算公式出发,解决为什么可以用净利润去对公司进行估值,其运用条件是什么。

从现金流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公司的赚钱本质,也可以更好地测算到底公司是不是在赚钱。盈余管理行为必然对净利润形成干扰,进而造成建立在净利润为基础的整个市盈率估值体系瓦解。我们当然尽可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们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会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其净利润相比较,从二者相差的项目来看,复杂点的表达如下: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和损失-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不涉及经营活动的费用和损失-不涉及经营活动的收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非现金流动资产的减少数或增加数±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流动负债的增加数或减少数

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些项目合并之后,将其简化为如下的表示式: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经营资产净增加—无息负债净减少。

非付现费用主要就是折旧与摊销,从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自由现金流量之间差异并不太大,只是在计算口径上略有差异而已。经营资产净增加就意味着要消耗现金,所以会导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减少;而无息负债净减少,就是比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以及预收账款净减少也意味着会消耗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所以也要减掉。

回到估值本源,我们需要了解企业到底赚了多少真金白银才可以算准其所值,这一点由其未来能创造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来决定。而未来其能赚取的现金流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系统之中较难直接体现出来,必须基于净利润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一般我们在算回报时,是站在股东的立场,因而计算股权自由现金流才是更为准确的。但是考虑到股东其实是可以享受剩余收益的,也即如果公司有负债有借款,如果其负债的利率较低,那么公司收益率超过利率的部分最终也是由股东获得了,所以我们用整体的自由现金流,将负债估值也算进来,其实也是合理的。当然杠杆本身是一个双刃剑,合适才好。

严格来说,我们也可以用市净率和市销率也对企业进行估值,但是这两种方法具有天然的缺陷,因为这两个指标与估值的联系,最终还是要由净利润来联系,如果企业增收不增利,收入再多也不可能对于估值产生影响,同理,企业的净资产增加并不一定会产生企业估值上的增加,只有有效资产不断增加,也即只有创收创利的资产不断增加,其净资产才具有估值的意义。也就是说,市净率与市销率离估值较远,也只会在市盈率指标无法计算,或者计算出来的结果过大进而失去意义时,上述的两个指标才可以出来救一救场,但也只是临时顶一下而已。

如果企业的资产质量比较扎实,那么其净资产质量也就会相对也比较扎实,由此算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也会比较扎实,市净率正是拿股价去除以净资产,这个值如果小于1倍,显然在满足刚才的条件下,我们有理由怀疑公司的股价应该是相对低估了,因为道理很明显,如果企业的净资产都可以按照账面价值进行变现,其变现值就是净资产,此时公司的市值还低于此变现值,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市净率本身一般只具有极限估值的意义,且这个极限估值还需要考虑净资产本身是不是有水分。当然,如果企业已经濒临破产清算,其净资产值就不可能以账面值进行清算,清算价可能会远远低于此,此时其市净率低于1就是很平常的了。

现实当中的估值中,我们往往会以公司过去的最低市净率与最高市净率作为依据来判断公司的股价是低估还是高估,这样的估值方法本身是不具有逻辑自洽性的,只是一个历史的参考而已,因为这里的应用要成立,蕴含着的条件是,公司的资产结构以及负债结构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公司的股价偏离净资产太多,是因为情绪及资金面因素引起的,此时去观察市净率高低的变化,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不要头脑发热,在公司的市净率倍数很高时买入,或者在公司市净率已经够低时卖出,这里只提供了公司股价相对高低的一参考判断而已,并不具有估值的独立判断价值。

市销率也是如此,如果一家企业暂时无法有盈利,但是公司整盘生意还是可以给用户创造价值,这对于平台型公司来说,在其初创期以及初步发展期,往往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此时这样的公司如何进行估值呢?市场的交易本身因为受多重因素影响,只能是反映现有的基本面、技术面、资金面、情绪面等四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基本面是核心,但是对于一家没有净利润的企业来说,显然无法用市盈率指标来进行估值,用营收来替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但这个背后与市净率指标一样,不具有逻辑一致的理论基础,毕竟企业增收不增利,未来是不是会赚钱,也难说。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身上,但是以市销率来估值这样的公司,风险极大,成功了可能是下一个腾讯,没有成功就是下一个乐视了。单纯从市销率角度来去确定公司应该值多少钱,有点拍脑袋。不过,作为一个估值参考是可以考虑的。当初京东公司初创期与发展期也经历过一段没有净利的时光,那是为了开拓市场扩大市占率必须要经历的,拼多多也是如此,如今它们的江湖地位确立,就开始稳定盈利了。类似的企业还可以列出一些,比如特斯拉、美团、阿里巴巴等等。作为估值考虑,我们会非常关注其营收的增长情况,以及其净亏损的收窄情况。可以从趋势上加以观察。如果其净亏损可以不断收窄,那么其未来的盈利就迟早会实现。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