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家都在谈论货币通胀,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通胀率,那么什么是通胀率呢?
简单之,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在实际中,不直接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
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可以分别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NP折算价格指数。经常采用的是第一种,其公式有两种:
CPI=a1(P1t/P10)+a2(P2t/P20)+……+an(Pnt/Pn0)(注:式中的数字和t、n均为下标,P为代表性消费品的价格,a为权重)
计算方法:
①通过价格指数变化计算: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现期物价水平 -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价格上涨率是从低到高,以基期物价水平为基数) 注意上式,通货膨胀率不是价格指数,即不是价格的上升率,而是价格指数的上升率。
②利用基本概念推导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100%。
其中基期就是选定某年的物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这样就可以把其他各期的物价水平通过与基期水平作一对比,从而衡量现今的通货膨胀水平。其实,上面所说的只是三种衡量通货膨胀水平方法之一的消费指数折算法,但它是最常用的,此外还有GDP折算法和生产指数折算法。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变得更为重要了。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由于物价是一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通货膨胀也就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他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按照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另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时,则该国货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相对另一国货币在减少,该国货币汇率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
例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元和原西德马克汇率十分坚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很低。而英国和意大利的通货膨胀率经常高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故这两国货币的汇率一下处于跌势。
(一)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三)零售物价指数(RPI) 零售物价指数(Retail Price Index),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美国商务部每个月对全国范围的零售商品抽样调查,包括家具、电器、超级市场售卖品、医药等,不过各种服务业消费则不包括在内。汽车销售额构成了零售额中最大的单一构成要素,约占总额的25%。
提到通货膨胀,不得不提一下菲利普斯曲线;
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1958年证明,工资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率下降;相反,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率上升。菲利普斯曲线最初只是一种统计结果,并没有理论根据。196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赛发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后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始模型。
此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等一批经济学家利用这个模型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凯恩斯主义者更是将菲利普斯曲线当作政府进行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纳入了预期因素,认为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长期都是垂直的。其政策含义是:需求管理对长期的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所持观点更加极端,他们认为短期内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也是垂直的,因此,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短期内也是无效的,总需求增加的作用是抬高物价。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讨论有两个前提:(1)弹性的工资和价格假设。(2)理性预期假设。 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同时并存,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强调成本推动因素的重要性,强调均衡失业的重要性,阐述需求不足失业存在的合理性,吸收了预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