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0实习拿下第一份实习的建议

2024年5月17日10:58:12107

作为求职升学人生成长博主,过去半年其实写了不少关于实习话题的图文,整体比较琐碎。

本文简单整理了一下关于0实习如何找第一份实习相关话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已经跟不少想进入金融行业的学弟学妹建议第一份先去做投行或行研。下面分享一下几个论据:

核心原因:

(1)实习生需求多

投行和研究所是知名的实习生需求大的地方,原因在于二者任务量相对大,但上手门槛不高。因此对实习生的年级和能力要求不会太高,主要是看实习生的态度+充足的时间。

所以各位千万不要被要求大四已保研/研究生的标准吓跑!直接投!

(2)工作能力训练

研究所和投行都很好地锻炼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虽然二者在具体方面存在差异:

其中研究所训练了一个人的行业研究能力,包括信息搜集、数据搜集、研究框架和报告撰写等,这一能力是任何行业都必须的,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而投行训练了一个人材料能力和工作细节,包括快速学习、书面表达、细节处理等,这一工作习惯让我们更加注重作品的输出细节,避免放低级错误。

因此,研究所和投行这些能力对未来职业路径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实习都会要求最好有投行或研究所经历,潜在逻辑就在这。

(3)过往案例

从身边和个人的例子来看,不少朋友的第一段实习都是研究所或投行,所以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人生就是一次次的打怪升级,那研究所/投行就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关。

只有通过了这一关,才能追求更高的title或其他实习路径。

总而言之,投行和研究所的实习乃至工作,可以视为一所“社会学校”,让我们更好规范自身工作习惯,进而有一个更长期的职业发展。

 

#2

很多学弟学妹问我为什么实习海投也没用!仔细询问才发现原来没在邮件上写cover letter!

虽然你简历已经准备的很好了,但如果HR都没点开你的简历就是白给(因为简历实在太多了)。Cover letter的作用就是让HR看到你的匹配点,进而愿意点开你的简历。

Cover letter的写法其实很简单,也不需要写的非常好差不多及格达标就可以了,具体情况如下。

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相关经历和结尾,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院校专业年级、入职时间、实习时长、每周工作时间、过往实习等。

在年级不匹配的情况下要突出实习时间可以保证,也要突出学习能力等。

最关键的是相关经历,如果没有实习经历,要通过其他经历来证明自己具备相关能力。其他经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工作/科研活动/实践活动/商赛竞赛等。

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研究能力、材料撰写能力、沟通能力等,一般是能力例句+经历论据,3-4点即可,整个cover letter字数最好在400字内。

最后是结尾、日期和投递人的姓名。

Cover letter不难,但主要反映投递者的态度,根据身边的经验,有cover letter确实能提升获得面试的概率!

 

#3

又有不少学弟学妹来问我在没有实习的情况下怎么找实习,那么今天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我是在无内推海投情况下收获第一个三中一华研究所实习,运气很好,第一份实习的起点就很高。

但这运气的背后,我找了5位左右的学长学姐看了我的简历。从一开始模板都用错到最后的比较规范,并且在这过程中他们也跟我不断普及金融行业细分岗位,让我对金融有了一定的认识。

简历的靠谱让我有被看上的可能性。那对于0实习小白而言,什么样的简历才好呢?

我认为可以写自己的比赛经历、项目经历,甚至是小组报告,简历的核心一定是要突出跟目标岗位的匹配度,比如数据检索、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能力。

这些可以通过科研、比赛、学生工作、报告产出等形式体现,这就为简历提供了素材,辅以方法产出一个还不错的简历。

找到实习资讯的来源,疯狂海投,每个海投都要在邮箱里写一个cover letter。可能投了50-100份才会有一个回应。

没关系,反正多投投也不亏,拒绝久了后面才会更加勇敢。

当然,如果有机会,找学长学姐内推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实习面试机会=投递次数*转化率,转化率离不开简历,投递次数离不开消息渠道。

#4

最近很多同学跟我抱怨,科技时代商科生真的找不到出路。

真的是这样么?我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理工科的长处在于他们的硬技能,也就是技术水平。但是技术水平只是要素环节的一部分。

一个组织的运转,还需要管理、资金、业务,搞定内部的人、搞定外部的资源、搞定在做的事情,技术只是里面的一个环节罢了。

技术是消耗品,是一个在前期门槛比较高的事情。

只有最顶尖的技术是保值品,随着深耕对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提高。

但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是增值品。前期可能门槛比较低,但到了一定地位后。你可以不懂技术,但一定要懂业务和人。而商科生,更多的体验就是这种软实力、软技能。

干事情,需要明白战略和发展规律的人带头。

初创企业,创始人的重要性很高,甚至完全看创始人。由创始人聚集一批人,具体的执行让专业的人去做。

不过,一个人需要具备软技能,但也需要具备硬技能。处于社会化分工中,硬技能决定下限,软技能决定上限。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