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阳光电源,还是看看企业是做什么的?
阳光电源是一家专门做新能源电力转换和储存的高科技公司,简单来说就是把 “阳光变成稳定可用的电”。
行业上看,光伏行业占收入61%,占利润55.9%,是企业主营业务。
产业链上看,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和储能系统,从目前产业链上看,应该是弱势的。
产品上看,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和储能系统,制造业很难增大需求,也很难垄断市场,产品也是弱势。
股东上看,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42.58%,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30.46%,股权较为集中。
公司最终控制人是曹仁贤,董事长也是曹仁贤,股东是强势的。
董事长简介:
曹仁贤,1968年出生。
1997年辞去教职创业,以8万元启动资金创立阳光电源,初期主营传统电源业务。2003年研发出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光伏逆变器,打破国际厂商垄断。
2004年放弃传统电源业务,专注新能源领域;2017年前瞻性布局储能业务,成为其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决策。
董事长简介看,董事长有创业经验,董事长是强势的。
总结一下:产业链、产品是弱势,股东和董事长是强势,公司处在平衡环境之内。
看看历史经营情况:
营收上看,2018年103.69亿,2024年778.57亿,增长6.5倍。
扣非净利润上看,2018年7亿,2024年106.93亿,增长14.27倍。
市值上看,2018年129.48亿,2024年1530.65亿,增长10.82倍。
营收增长6.5倍,扣非净利润增长14.27倍,市值增长10.82倍,利润增速快于市值,有机会?
2018年PE是18.5倍,2024年PE是14.3倍,PE虽然是下降了,但制造业低点还是得看10倍。
毛利率和净利率上看,2018年毛利率24.86%,净利率7.8%;2024年毛利率29.94%,净利率14.17%,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双增的。
看看企业战略分析:
阳光电源围着三件事转:“光伏和储能一起做、把国外市场做深、靠技术拉优势”。而且每年的重点不一样,一步一步往深了走,脉络很清楚。
2020 到 2021 年是打基础的时候。那时候它在 “逆变器” 这行已经是老大了 —— 啥是逆变器?简单说就是把太阳能发的电,转换成家里、工厂能用的电的设备,这东西它做得最好。
借着这个优势,它开始两件大事:一是往国外市场扩,二是开始搞储能业务(就是存电的业务,比如太阳能白天发电存起来晚上用),还第一次提出 “光伏和储能结合着做” 的想法,目标很明确:既要打进国外那些利润高的高端市场,也要在刚起来的储能赛道里占个位置。
到了 2022-2023 年,就进入 “加速冲量” 的阶段了。这时候它定了两个核心目标:一是把储能业务做大(多生产多卖),二是让赚钱能力再提一提。为了实现这俩目标,它专门攻关 “液冷储能” 这种核心技术 —— 液冷储能就是用液体给储能设备降温,比普通的风冷效果好,是行业里的好技术。这两年下来,国外市场赚的钱快占到总营收的一半了,进步特别明显。
2024 年又变了方向,开始追求 “既要产品质量好,也要利润高”。不再盲目冲规模,而是盯着那些能赚更多钱的市场发力。同时还做了两件稳风险的事:一是重新梳理了进货、生产的供应链,二是在国外建了自己的工厂,这样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到这时候,它彻底从 “只靠光伏一条腿走路”,变成了 “光伏和储能两条腿一起跑” 的模式,业务结构比以前健康多了。
这五年战略落地的效果,从赚钱的数据上就能看得明明白白。2020 年它一年营收才 192.86 亿,到 2024 年直接涨到 778.57 亿,五年翻了三倍多;净利润也从 19.54 亿涨到 110.36 亿,光 2023 年一年就比前一年多赚了 1.6 倍,涨得特别猛。
具体到业务上,它的逆变器在全世界的份额一直保持在 30% 以上,2024 年一年就卖了 147GW;储能业务更是爆涨,2021 年才卖 3GWh,2024 年直接卖到 28GWh,成了全球第一,而且储能赚的钱占总营收的比例从 13% 涨到 32.06%,毛利率也到了 36.69%。
国外市场也越做越深,2020 年国外收入才占总营收的 34.52%,2024 年涨到 46.62%,快到一半了。像欧洲、中东这些地方,利润本来就高,这几年收入增速还超过 30%;而且它在印度、泰国建了工厂,能避开当地的贸易限制。
这五年的战略不是断断续续的,而是一直在积累能力。比如全球化方面,2020 年才 240 多个海外服务点,2024 年就有 520 个服务点,还加了 25GW 的海外生产能力,在国外的本地化服务能力越来越强;技术研发上,2021 年才刚有液冷储能的初步想法,到 2024 年就推出了升级后的 PowerTitan2.0 系统,研发投入也从 11.61 亿涨到 38 亿多,手里的专利累计超过 5000 个;业务配合上,逆变器和储能能共用销售渠道,比如卖逆变器的时候顺便推储能产品,这样综合成本降了 8%,形成了 “技术做得好→规模做得大→利润赚得多” 的良性循环。
当然,它的优势也很突出:技术上一直领先,像液冷储能、构网型逆变器这些产品,直接成了行业里的标准,国外项目的中标率超过 30%;国外的销售渠道和品牌都很硬,卖的产品比当地品牌贵 10%-15%,大家也愿意买;因为规模大,成本也有优势,光储能的采购成本就通过调整供应链降了 15%。
但问题也不少:国内市场因为大家都在打价格战,储能的毛利率比国外低 10 个百分点以上,国内卖储能赚的钱比国外少很多;储能里最核心的 “电芯”还得买别人的,上游电芯价格一波动,它的供应链就不稳定;国外市场也有风险,美国市场需求在收缩,欧洲的政策又老变,2024 年就因为关税问题,少卖了不少产品。
总的来说,阳光电源这五年的战略目标算是圆满完成了。不光收入和利润涨了好几个量级,业务结构也变好了 —— 储能成了新的增长引擎,国外市场成了赚钱的 “护城河”。它的战略既一直连贯,又会根据不同阶段调整重点,既保住了原来的优势,又打开了长期发展的空间。虽然现在还面临国内竞争激烈、国外政策多变的问题,但已经靠技术、规模和全球化建立了自己的优势,为当能源科技行业的老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看看营收是如何分配的?
用2025年二季报和2024年二季报进行对比,营业总收入435.33亿,增长40.34%,营业成本285.76亿,占收入的65.64%,增长36.31%。营业总成本347亿,占收入的79.7%,增长36.07%。
毛利润149.57亿,营业利润88.33亿。
收入增长40.34%,营业成本增长36.31%,营业成本增长慢于收入增长速度,毛利润是变多了,营业总成本增长36.07%。
销售费用22.9亿,占毛利润的15.3%,增长29.13%。
管理费用8.38亿,占毛利润的5.6%,增长59.29%。研发费用20.37亿,占毛利润的13.6%,增长37.08%。
最后,净利润78.3亿,增长55.16%;扣非净利润74.95亿,增长53.52%。
成本占营收较为合理,费用目前也是较为合理的,营收这块没毛病。
募资和分红上看,公司上市13年,从市场募集79.85亿,给市场分了49.06亿,分红较为一般。
算个清算价值:
流动资产:现金277.56亿,应收291.02亿,存货297.06亿,其他应收款18.17亿,一年内到期非流资产0.53亿,其他流动资产20.19亿,总计904.53亿。
非流资产:长期投资16.22亿,厂房103.93亿,在建16.73亿,其他非流资产22.86亿,总计159.74亿。
2025年存在产能释放,3季度可能有收入和利润的明显增长。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52.7亿,应付358.62亿,合同102.79亿,工资和税31.22亿,其他应付11.69亿,一年内到期负债5.55亿,其他流动负债22.6亿,总计585.17亿。
非流负债:长期借款43.45亿,长期应付款29.45亿,总计72.9亿。
资产合计1064.27亿,负债合计658.07亿,净资产406.2亿。现金277.56亿,长期投资16.22亿,短期借款52.7亿,长期借款43.45亿,现金流还是不错的。
算个估值:
2023年企业净利润是94.4亿,10倍的话也就940亿。净资产收益率是23.24%,能支撑1600亿,估值范围940—1600亿。
2024年最低股价56.38元,市值是1167亿,算是估值下沿附近了。
2024年110.36亿,10倍也就是1103.6亿,净资产收益率是27.16%,能支撑1800亿的市值,估值范围1100—1800亿。
2025年到2026年估值范围可以看到1360亿—1500亿之间。
目前市值是3190亿,明显是到了高点了,等回调吧。
企业想象空间很大,又是光伏,又是液冷,又是储能,但落地就是利润,而且还不是高科技那种20-30倍高估值,其实只是10倍制造业的估值,因此现在涨的快并不建议去追,可以等回来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