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说,国内的商学院大都会推荐《大败局》这套书给企业家阅读和参考。我也认为这里面的案例非常经典,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案例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即使后面补充的案例,也仅仅局限于2007年之前。
吹牛大王沈阳飞龙
把沈阳飞龙做大的姜伟,曾担任过辽宁中药研究所药物研究室主任,这是根正苗红的专业人士,岂能做不好一家保健品公司?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姜伟进入飞龙之后,研发出延生护宝液(原料是雄蚕蛾、淫羊藿、红参、延胡索,对男女肾阳虚有一定疗效)。有了重磅产品然后就是重磅广告,姜伟开广告轰炸的先河,巨额广告投向全国各地,营收和净利润大幅增长,效果出奇的好。
由于产品没有高技术含量,没有清晰的人群定位,靠广告只能维持三四年时间,后面就自然而然的业绩下滑了。在掠夺式、夸张式的营销背后,飞龙甚至没有重视零售商、医院和药房的渠道建设。
《飞龙之死》的作者徐徐,质疑了飞龙的轰炸式广告输出,质疑了飞龙把保健品吹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质疑了飞龙80亿出口韩国的数据,最后他喊出了“飞龙不死,市场不容,天理不容!”
在飞龙筹备香港上市之际,香港人给飞龙提出2870个问题,直接击倒了姜伟的自信,虽然飞龙拿到了港交所的上市文书,但他还是选择了放弃。姜伟意识到飞龙的问题之后,他不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改正,而是选择了停业休整。
公司是个经济组织,是一刻都不能停摆的,三个月休整期过后,市场大变飞龙出师不利,营收退出行业第一阵营。虽然后来姜伟又搞出来“伟哥开泰”和“热毒平”两款产品,但最终没能挽救飞龙的危局。
我2010年刚转到金融行业的时候,老板有一天说要停业两周,我感到困惑和奇怪。后来我才明白是老板要跑路了,正常的公司大概率不会停业整顿,而是边整顿边经营。
三株帝国覆灭记
说三株是保健品帝国,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它在1996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80亿,而2000年之后创立的汤臣倍健经过20多年的努力,销售额依然没有突破100亿。
上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家误打误撞的都意识到广告的威力,但是后来者看到过很多公司过度依赖广告的风险,因此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行销模式和激励制度。
三株就是如此,它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行销模式,即挺进农村市场。三株在打广告之前,花了一年时间构筑了农村的营销网络,成立了四级营销体系的同时,把广告刷在了中国农村每个角落的墙上。甚至三株还在企业、政府和媒体之间构筑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三株公司只花了三五年时间就把营收做到了80亿,员工也达到了15万之多,很多公司成功的因素也是其衰败的根源。当三株因虚假广告被起诉的时候,当它变得越来越臃肿的时候,事情就开始向反面运转:公司和政府媒体的关系逐渐瓦解,内部机构出现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最终在“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的官司下,三株遭受致命一击。
尽管后面三株打赢了这场官司,但是公司已经元气大伤。当三株帝国轰然倒塌之后,很多人都在寻找原因,公司不够诚信?或者发展速度过快积累的问题来不及解决?大企业病?新产品推出太慢?
三株的覆灭可能和这些都有关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诚信,以至于在20多年后的今天,汤臣倍健的创始人依然在强调保健品行业历史欠账(透支社会信用太厉害)太多,需要还账。
对标可口可乐的太阳神
上世纪90年代是保健品行业的爆发期,不仅有上面提到的飞龙、三株,还有太阳神和娃哈哈。吴晓波在写太阳神的时候,专门把珠三角的太阳神和长三角的娃哈哈做了对比。
太阳神的传奇也是辉煌的,它曾经创造了一家公司市场份额占到保健品行业63%的最好纪录,甚至被称为保健品行业的黄埔军校。比如,汤臣倍健的创始人梁允超就是从太阳神里面走出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神在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包括视觉识别系统,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和员工行为识别系统)引入方面,走在了国内公司的前列,引起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但在太阳神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致命的失误,怀汉新改变了企业发展战略,一年之内进入了石油、房地产、化妆品、电脑、边贸和酒店等20个项目,其投入的3.4亿也最终打了水漂。
第二个致命的失误是,怀汉新把太阳神对标可口可乐,忽视产品创新,寄希望于一款产品打天下。这说明怀汉新对保健品行业理解的不够深刻,饮料和保健品属于两个行业,怎么可能对标呢?
人和人的差距就在于对事物的理解,同时期创业成功的宗庆厚就敏锐的感觉到保健品行业市场空间有限,所以娃哈哈很早就淡出保健品市场切入饮料市场。
吴晓波在书中总结,80年代和90年代的公司中能够成功的企业家很少,健力宝的李经纬和娃哈哈的宗庆厚是少有的两个,但李经纬是因为和地方政府的互不信任最后导致了健力宝的失败。
所以,我在股票投资过程中,非常认真的思考股票投资行业的本质,就是资本密集和智慧密集。如果资本金达不到600万以上(供养一家三口),其实是很脆弱的;如果看不懂财报,无法参加公司实地调研,所有的认知都是肤浅的;如果不去研究失败,不去规避危险的因素,成功永远也不会到来(很可惜,上篇文章发出去之后,文章的阅读量下降了50%)。
轰动一时的亚细亚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句充满激情的广告词,我小时候经常在广播中听到,也有不少朋友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1988年秋,空军退役的政工干部王遂舟(32岁)放弃了郑州市工商局铁路分局副局长,选择了百货商场的总经理,于是就开始一段郑州亚细亚的传奇故事。
亚细亚的成功在于其非常有文化有礼仪的商场氛围,营业员见到顾客都要先鞠躬后问好,不能向客户说一个“不”字。商场里面有迎宾小姐、公关小姐和歌舞演员,每天清晨还有仪仗队升国旗,奏国歌。
正是这种服务至上的文化,在90年代初期那是相当的震撼,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还在郑州商圈引发了一场商战。
有句话说得好,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王遂舟虽然善于塑造商场形象和策划商业活动,但是他在管理上却提不起兴趣。百货零售本来就是利润微薄的行业,这就为未来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9年时间换了四任老总,亚细亚没有一次彻底的审计,王遂舟的朋友向亚细亚借钱甚至都没有借条,重宣传重策划轻利润轻财务管理,慢慢的亚细亚形成了一种“重名声,轻实效”,华而不实的经营作风。
然而,就在这样脆弱的财务背景和管理背景下,亚细亚去海南开酒店,到全国各地开连锁店,最终将亚细亚拖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天马行空牟其中
牟其中的名字,似乎比他创建的南德集团名气更大。我第一次听说牟其中是在《南方周末》上,当时的文章提到他深陷囹圄,每天坚持爬楼梯,上上下下几十圈,希望出狱后可以继续大干一场。第二次听说牟其中,是在冯仑的《野蛮生长》里面。
我了解到,牟其中曾经用罐头换来俄罗斯的飞机赚了一笔,后来他设想炸开喜马拉雅山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引入干旱的西北地区,但是没有付诸实践。这个天马行空、性格倔强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就像媒体给牟其中的评价那样:牟其中的失败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失败,而是一个政治投机份子的失败。所以,这里只提一嘴,并不展开。
所以,说牟其中不务正业,有些老板确实有这个毛病。我2012年去做贷款的时候,两位老板在公司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跑去做慈善,还印了1万册《弟子规》,并号召仅有底薪的员工进行慈善捐款。
案例总结
《大败局》10个案例中,秦池危于疯狂投广告,巨人集团崩于多元化,爱多和亚细亚败于财务的混乱,玫瑰园毁于市场需求不足,瀛海威衰于固守技术不了解市场需求。
保健品行业三家公司都有夸大效果的广告行为,除此之外,飞龙客户定位不清晰,忽视渠道建设;三株发展太快,管理跟不上;太阳神则是战略错乱,本该丰富产品的主业开发产品太慢,本该克制的多元化疯狂发展。
整体感觉下来,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大多具有草莽气息,而具有战略眼光,能够专注主业,能够规划长期战略的企业家少之又少,能够克制发展欲望的企业家少之又少,因此大多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