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龙金典2011:汤臣倍健给我的教训

2024年8月12日09:51:57172

汤臣倍健的半年报出来之后,和我的预期相差太远了,在第二天开盘之后就止损离场了。这也是一笔非常昂贵的学费,除了时间上的损失,还是有金钱上的损失。

关于汤臣倍健,我有两点反思,第一点是商业模式,第二点是核心竞争力和业绩韧性。

汤臣倍健的商业模式

关于汤臣倍健的商业模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过思考:做企业最害怕的是同质化竞争,如果真的是无法避免的同质化竞争,那么拼的应该是低成本高质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美价廉。

汤臣倍健目前的主要产品就是基础营养品,而这样的产品就是从不同食物原料中提取的,比如维生素C,比如蛋白粉等等。

汤臣倍健的商业模式正好是把(差异化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原料转化为同质化的基础营养品,而且走的是高价高端路线。在经济不错的时候,可能还有人愿意为其买单,但是现在经济不好了,买单的人就变少了。

我的朋友圈,至少有两位女性朋友提到过汤臣倍健的产品太贵,吐槽其有收智商税的嫌疑,其中一位是长期服用保健品的消费者。

现在看来,汤臣倍健走的不是物美价廉的路线,走的是物美价高的路线。

根据姚明对汤臣倍健长达几个月的考察,我相信汤臣倍健在原料的质量控制方面的确做得很好,但是这种优势只能转化为品牌美誉度,不太可能持续地转化为高价格。

所以,写到这里,我倒是觉得梁允超这么做生意格局不够大了。

就在刚刚,我还在思考:保健品原料品质更高,消费者使用之后的效果可能有,但是不够明显(毕竟不是药);或许喝一次酒,熬一次夜,吃一次烧烤,对身体的伤害远大于保健品这点效果。

更高质量的同质化产品,无法卖出高价。实际上我跟踪的双鹭药业也是如此,双鹭原来的发展战略就是应用其生物工程技术优化和改善化学仿制药,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在带量采购面前,这个策略完败。

对汤臣倍健也是如此,既然不是足够显著的优势,定更高的价格,其实是在透支品牌和信誉。

我打工十多年,才意识到一个问题:比别人优秀一点点是没有用的,领导的疏忽就可以抹杀你的优秀。只有自己优秀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那些不拥有偏见的领导才看得见。

我想做生意大抵也是如此。

汤臣倍健没有业绩韧性

如果上面我的反思是对的,那么汤臣倍健存在根本性的硬伤,绝不能长期投资。

如果上面的反思是错的,汤臣倍健真的拥有很好的品牌,中报营收下滑17%,净利润下滑42.34%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

也不一定。

比如正海生物,人家就两款产品,口膜和脑膜。脑膜被带量采购打压,口膜因为种植牙带量采购的原因,竞争加剧,被迫打起了价格战,在这种背景下,正海的营收才下滑11%,净利润下滑20%,扣非下滑30%。

而且这种销售额四亿的公司和汤臣倍健这种销售额近百亿的公司相比,已经小了很多,在管理效率上大概率不会更高。

汤臣倍健在当前没有政策风险,仅仅是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就这么不耐打了,如果加上政策风险,岂不是要完蛋。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汤臣倍健梁允超2021年的年报致辞,2021年喊的是2022年是经营质量年,是向强科技强功能产品转型,每隔两三年都要推出一款强功能重磅产品。

结果2022年净利润下滑20.99%,这和经营质量年的目标相去甚远。现在到了2024年8月份,强科技强功能的产品呢?就这样的经营效率和转型效率,还想在老龄化时代接住泼天的财富?

或许我过于乐观了,汤臣倍健商业模式的硬伤,以及管理效率的低下可能都是其业绩变差的原因。

吃一堑,长一智。汤臣倍健的离场还是有些优柔寡断,很早就思考过汤臣倍健的问题,但是一直在幻想有一个高点离场。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3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