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打破经济困局?从“三驾马车”到消费补贴、降息、减税的三大举措分析

2025年11月12日14:46:386

前文谈了谈当下经济低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政府为打破当下经济困局所做的努力。

大家或许听说过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在我国过去二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大规模扩张产能、各地的房地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投资项目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繁荣。

然而如今,基础设施已十分完善、甚至部分地区过度超前,企业出于自保纷纷采取收缩战略,房地产界更是一片哀嚎。“投资”这匹快马似乎已精疲力竭,很难再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过去每年的出口增速也十分可观。然而当下世界逆全球化浪潮、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世界各国经济恢复缓慢,加上某些发展中国家崛起与中国竞争低端市场,使得出口的增长空间被极大压缩。

于是,就只剩下消费了。

政府为了拉动国内的消费,做出了不少努力。

最近几年,中央政府与各个地方政府已经推出过大大小小好多轮消费补贴,今年国家也提出了3000亿元的国补预算,用于补贴新能车、家电、数码产品等。

效果当然是有的,但也出现了不少骗补乱象,许多商家加价销售,甚至出现了补贴后价格比原价更贵的离谱情况。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普遍财政拮据,很多地方的消费补贴也落实不到位。

消费补贴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它本质上是一种“寅吃卯粮”的行为。毕竟人的财力是有限的,对物质的需求也是有限的。

有的人本来没有买车想法,但因为补贴的吸引买了一辆新车,那他未来好几年都不会再去买车。有的人本来明年才打算买车,如今为了拿到补贴选择了提前买,那他明年也不会再去买车了。

也就是说,消费补贴的作用实际上只是把未来的需求提前到当下实现了,其真正创造的新需求其实非常少。毕竟一个完全不需要车子的人或者经济困难的人,不会因为有了补贴就会去买车。

而当这些“未来需求”被逐渐消耗光,那么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消费可能会遭遇比补贴开始前更惨淡的境遇——这也是当下我不看好新能车企业与家电企业的业绩持续性的重要原因。

除了消费补贴,国家还试图通过降准降息刺激消费以及促进企业投资。但目前看来,效果很一般,企业与居民根本不愿意去借贷,反而出现了大范围提前还房贷的罕见场面。

“放水”出来的钱只在金融系统中空转,无法流入实体经济。毕竟人们不会为了一个不明朗的未来去扩大自己的负债,尤其在自身杠杆率本来就不低的情况下。

参照日本的负利率经验,降息的效果也确实极其有限。而且低利率会导致国内大量资本外流到高利率国家,使得国内的投资环境更加恶化。这也是美国不降息,中国就不敢大幅降息的重要原因。

此外,国家还大幅减税降费,降低企业与居民负担,期待他们用省下来的钱进行投资消费。然而现实情况是,这类政策往往落实不到位,许多企业没有享受到本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

而且这类政策同样有较大弊端,就是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当下政府其实和企业、居民一样面临“收入不足”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中继续减少税收,对政府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仿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有没有可行的方法能够打破当下的经济困局?当然有,下篇文章我们接着聊。

  •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本文链接:https://www.gpboke.com/4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