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挤出效应是什么?
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即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简单的说,国债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投资者喜好这种投资工具,因而大量购买,导致资金用于非生产,使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减少,造成企业与政府争资金的情况。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筹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就非常明显,是有害于生产的,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国债有害论。当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并且用于国家项目投资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即用于社会生产的话),从而使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降到最小。
挤出效应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扩大投资需求,一定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资下降,这就减弱了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我们可以把这种挤出效应界定为需求型挤出效应。从总供给的角度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挤出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不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如果产出效率很低,必会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个人投资需求减少,积极的财政效应减弱。如果社会产出率高,供给型的挤出效应可能不存在。
二、为什么呢?
在下图的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上图比较抽象,换算成白话即是说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比如国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资金减少促发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融资成本,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其次,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经济产出已经达到了其潜在产出规模,生产力不能进一步增长,政府支出增加所导致的额外需求无法被额外的供给所满足,而只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会以下列方式挤出私人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增加,推动物价上涨,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就会下跌,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投资减少。 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
(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
(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